毛曉紅
摘 要:隨著國家全面推行計劃生育政策,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獨生子女教育就成了令人關注的問題。獨生子女在家是眾“星”圍繞的“小太陽”,受過艱辛和磨難的當代家長對子女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拿在手上怕吹了”,成天圍繞著“小太陽”轉,轉得頭昏眼花也樂在其中。他們這種做法是“護花”還是“傷花”行為呢?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切不可做出事與愿違的事情來。因此,學會愛護顯得尤為重要。我認為教育他們應做好以下幾點。
關鍵詞:獨生子女;行為習慣;培養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這樣一句話:“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這說明了加強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的重要性,他們年齡小,知識少,行為習慣正處在形成之中,可塑性大,可變性強。也正如現代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所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一、獨生子女不良習慣的主要表現
目前許多家長由于不懂得如何科學、正確的指導獨生子女消費,而是采用一種原始的方法即不展一切的滿足孩子的要求,例如,給孩子購買大量的現代化玩具,花色齊全的四季服裝,各種各樣的食品等等。但是,這些家長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人類的欲望具有一個膨脹的過程,如果無限的滿足孩子的各種需要則最終將品嘗到自己栽種的苦果。目前,獨生子女行不良行為習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偏食。許多孩子由于長期喜歡吃大量的零食養成了不肯吃飯的習慣。直接結果就是無論家長、教師怎么勸導都無濟于事,孩子逐漸受到營養不良、牙齒鈣化不良癥狀的影響;②“怪脾氣”。由于長期以來許多父母對于孩子的過于滿足,直接導致了孩子對于家長的勞動成果并不珍惜,并且片面的認為這是應得的,而絲毫沒有感恩之心(許多事例可以證明)。這樣直接導致了其對于父母以及教師所提供的各種服務并不滿足,我們常常見到的就是許多孩子好發脾氣,對長輩不禮貌,與小伙伴不和睦,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強,不肯上學等等。
二、獨生子女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措施
(一)培養獨生子女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
隨著我國經濟的好轉,“小太陽”們的生活越來越富有,滋長了不少青少年追求享受、生活奢侈浪費的不良習性。一本新本子、一塊新橡皮,用不了幾天就扔了,文具之類的東西丟了從不尋找,還振振有詞:“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唐代詩人李商隱說過:“歷覽前賢國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勤儉不僅關系到“小太陽”個人的成長、家庭的興衰,而且關系到民族的存亡,國家的前途。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讓“小太陽”們意識到這些東西來之不易,不能棄之不惜,應勤儉節約,珍愛勞動成果,不能鋪張浪費,貪圖享受,要將錢花在刀刃上,要讓錢花得有意義,有價值。我班有一位小女孩,一支鉛筆用得還剩一點點了,還不扔,同學都叫她“小氣鬼”。可在一次“手拉手獻愛心”捐款活動中,她一下子就捐了26元,這對于她來說可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可捐的時候她卻毫不猶豫,我大力表揚了她。并且針對這一事件,我召開了一次“零用錢如何花”的主題隊會。從此,我班勤儉節約的學生多了,在前不久向災區小朋友“捐款獻愛心”活動中,我班學生捐款十分踴躍,受到了學校的表揚。
(二)學習習慣養成教育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將會受益終生。教育學生學習應從小開始養成習慣,如按時完成作業,做到獨立、耐心、細致,課前要預習,上課專心聽講,不亂說亂動,每天讀書看報,每天背誦一首古詩或者幾句名人名言,遇到困難努力克服,積極開動腦筋,每發現有錯誤不是堆積而是馬上改正……所謂習慣成自然,當堅持一段時間,這些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會自然而然地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實施起來就得心應手了。在學習中我們還要注意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語言和思維習慣,在課堂上可讓學生多組織口頭語言,多復述內容,多思考。
(三)培養學生適應逆境的能力
自從中國孩子與日本孩子進行了夏令營的比較后,國人發現,日本孩子能經受苦難的磨煉,遇到困難能克服困難,戰勝困難;而中國的孩子受到一點苦就忍受不了,遇到一點困難就束手無策。強烈的反差,使我們不得不陷入沉思,因此,我們應給“小太陽”們制造一些挫折,讓他們在逆境中磨煉成長。磨難是青少年成長中一筆可觀的財富。別林斯基曾經說過:“不幸是最好的大學。”逆境造人才,“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沒有人可以隨隨便便成功。”是啊,不經歷磨難,怎么能成大器,沒有人可以隨隨便便成才。古今中外,在逆境中成才的人很多,有在舊社會苦苦掙扎的盲人阿炳,有被放逐的屈原,有身殘志堅的張海迪,有受盡苦難的梵高等等。他們之所以能成為大作家、大畫家、大音樂家,與他們所經歷的磨難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
(四)體育鍛煉養成教育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沒有健康的身體,沒有強壯的體魄,做事情就容易有心無力。因此在學生當中,我們應培養他們從小養成勤鍛煉身體的好習慣。在教會學生正確的訓練方法和技巧的基礎上,通過故事、圖片等激發學生參與文體活動與體育鍛煉活動的積極性,增強身體素質,養成堅毅的性格。
三、總結
在壓力與動力的雙重推動下,保持學生對自己行為習慣的關注與重視,能更持久有效地開展養成教育。學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個體,通過教育、引導、鼓勵,然后放手讓學生去做,只要打好基礎,逐漸養成良好的習慣,我們相信,學生會用實際行動帶給老師們驚喜!
參考文獻
[1]王麗華,王麗娟.獨生子女行為問題的成因及對策[J].衛生職業教育,2017,30(06):72.
[2]趙高彩,歐陽柳青.獨生子女的行為和性格特點與體育后備人才的關系[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5(02):7-9.
[3]蘇林雁,李雪榮,唐效蘭.獨生子女行為及情緒特點的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7(01):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