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添樓
摘 要:在新課標中要求教師打破傳統的教學方法,把課堂還給學生。要求課堂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而“任務驅動”這一教學法不僅能達到新課標的要求,而且可以取得不錯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任務驅動”;任務設計;情景創設;教學評價
信息技術學科是一門全新的學科,同時信息技術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極富創造性、具有明顯的時代發展的課程。它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學生具備應有信息技術能力并提升信息素養,使學生能夠與時俱進,增強信息應用能力從而拓展更廣闊的獲取知識的途徑。傳統的教學方法,已不適應這一門新學科了。“任務驅動”教學建立在構建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便于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信息技術的理信論知識和操作技能?,F在很多信息技術老師進行了積極地研究和實踐,但缺乏系統理論層面的提升,出現許不足之處。
一、什么是“任務驅動法”
所謂“任務驅動法”是以學生為中心,以任務為源動力的探究式教學模式。就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以完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為線索,把教學內容分散融合到每一個任務中,在完成任務的同時培養學習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的習慣,引導他們學會發現、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最終讓學生能夠自己解決?!叭蝿镇寗印苯虒W方法提倡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在整個教學學習過程中教師既是組織者,同時,又是指導者,要充分創設情景、協作等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即“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為基本特征的一種教學方法。
二、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必要性
1.提高學生主動參與意識。在傳統教學中,總是教師在講,學生在聽,這種強硬灌輸的教學方法,學生很容易產生疲勞,也養成了對教師的依賴性心理。在新課標中要求,教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教師將每節課學習的知識點細分成一個個具體任務,學生在思想上有緊迫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由于教師主要任務是指導,學生可以有更多的時間自己進行具體操作,學生容易體會到自己探索的成功感,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2.提高學生之間交流合作的能力。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之間的知識水平差異比較大。針對這一現象,可以讓對計算機有一定基礎的學生和掌握較慢的學生分在同一個小組中,這樣可以克服了部分對任務無從下手的現象,同時又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而且這種互助合作方式,可以激發學生圍繞著任務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形成良好的交流合作氛圍。
三、任務設計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實踐性、操作性很強的課程,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進行教學,要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最關鍵的是“任務”的選取和設計?!叭蝿镇寗印苯虒W強調讓學生在密切聯系學習、生活和社會實際的有意義的“任務”的情景中,通過完成任務來學習知識、獲取技能、形成能力。因此,要正確認識任務驅動中“任務”使用中要堅持科學、適度、適當的原則,同時要注意任務的情境性、有意義、可操作性等要求。在進行“任務”設計時重點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情景創設,提出任務。情景創設,這是任務驅動教學方法的關鍵環節。“從學生的生活情景引入,借此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努力探索解決問題”。使得任務和生活相聯系,生動有趣的情景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感到學習就是生活,學習是豐富的,快樂的。好的情景創設,讓學生非常熟悉的任務進入課堂,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讓學生感受到學習來源于生活。
2.“任務”怎樣設計才科學合理。在“任務驅動教學”中,“任務”的提出是最重要的,它將決定這節課學生是主動的去學習還是被動學習。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在學習Excel中的求和公式中,如果教師問學生用求和公式來進行用,那么學生就圍繞這一問題去學習這知識,這就成為了被動的學習。
任務的提出首先要綜合性的,它應該將把學過的知識和即將要學的知識綜合進時,這樣學生既學到了新知識又可以復習了舊的知識;其次要注重實踐性,學生可以通過完成一個個細化的任務來達到學習新的知。然后是任務一定有吸引力,興趣對學生來說是最重要的,盡可以提出的任務是學生生活中熟悉的事情,有了興趣和熟悉感學生才會積極主動學習,如果學生對所提出的任務沒有興趣,那該任務是失敗的。最后要有創新性,我們在設計任務的時候還需要考慮到留給學生一定的創新空間,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總之,提出的任務要符合學生認知規律,融合教學內容于開放平等的教學環境中,引導學生主動去探求知識,去獲取知識,去運用知識。
“任務”設計要具有可操作性,信息技術是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學生親自實操遠比單純聽老師滿堂灌、示范有效。通常,教師對知識進行講解、演示后,關鍵的一步是讓學生動作進行實操,讓學生在實操中真正掌握知識。教師在進行“任務”設計時,一定要注重“任務”的可操作性。
在任務驅動教學中,任務設計要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策略,而且教師要根據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設計難度適中的任務,如果任務太難,大多數學生都無法進行操作和完成任務,這樣任務就失去了意義,且會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要求教師在進行任務設計時,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設計的任務的難度要適當。
3.“任務驅動”教學下如何進行教學評價。恰當、合理、科學、公正評價是學生學習、學生成長的巨大的動力。在“任務驅動”教學下更需要這樣的教學評價。任務驅動要求學生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輔導的自主學習,對評價相當重要。一般而言,教師是對學習結果進行評價往往比較客觀些,對學習過程的評價標準則相當難以衡量。一般在信息技術課程主要是對“認識理論+實踐操作”進行教學評價的,形式有如下:①規定時間內完成作品,由教師進行評價;②檔案袋形式評價,主要記述學生在學習過程,實踐中自己做了那些嘗試;③量價表評價,在操作方面存在好問題,用可以技術指標來規范;④學生之間開展相互點評,和自我批評,這點尤為重要,這樣學生可以學生更多的方法和理念,同時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并不斷完善。對于每一個學生平時每次完成學習任務進行評價,要本著鼓勵的原則認真給予學生基礎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同時利用“Excle”進行數據記載,這樣既便于老師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又是對學生每一次努力的肯定,讓他看到自己的進步,讓其有信心向更高的目標努力。
教學方法的改革,極大地增強了教學效果,也受到了學生的肯定和好評。當然,這也對我們的教師和學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使用“任務驅動”這一教學方法還需要我們教師不斷探索和完善的。我相信,任務驅動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將有更進一步的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