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霞
摘 要 幼兒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心理健康的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健全人格的形成與幼兒教師健康的心理狀態密切相關。關注幼兒教師尤其是民辦幼兒園教師的心理健康刻不容緩,很多學者對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做了大量研究,對目前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表示堪憂。但對民辦幼兒園教師心理健康的研究較少,對于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和民辦幼兒園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相對滯后。
關鍵詞 民辦幼兒園 教師 心理健康
中國現在0~6歲兒童人數超過一億,幼兒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終身教育的起始階段、良好習慣的養成階段,通過幼兒教育激發這些兒童無限的學習潛能,將極大地提高我國的教育水平和國民整體素質。從長遠來看,不僅能產生不可估量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且有利干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有利于社會消除貧困,有利于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最終將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
隨著國家和社會對學前教育的重視,民辦幼兒園的數量已遠遠超過公辦幼兒園的數量,需要更多的幼兒教師從事幼兒教育工作,但學前教育專業教師的的欠缺導致一些民辦幼兒園教師的緊缺,有些教師甚至專業不對口,民辦幼兒園各種虐童事件的曝光,探討虐童現象背后的原因多由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導致,民辦幼兒園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堪憂,而幼兒心理健康的培養,行為習慣的養成,良好個性的形成與幼兒教師健康的心理狀態密切相關。關注幼兒教師尤其是民辦幼兒園教師的心理健康刻不容緩。
我國學者于上世紀 80 年代就開始探索性地在教育機構內進行多種多樣的有關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據此做出了許多相關的實證研究,為心理健康的進一步研究奠定提供了不少依據。90年代以后,教師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更是猶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研究的方法也比較完善,2000年,一項市級重點研究課題“上海市小學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研究”,以上海3055市名小學教師為研究對象,將國際常用量表確定為調查工具,對樣本的心理健康情況進行大規模的測試調查,結果發現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為48%;其中12%有明顯心理癥狀,2%較為嚴重,其余有輕度心理癥狀。有學者研究發現,目前,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問題頗多。史滋福 、張慶林(2006年)、陳小異等(2007年)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 90)和自編反映個體工作環境和社會經濟狀況的問卷對粵川渝三省市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調查研究。結果發現:14%左右的教師有明顯的心理障礙,主要表現在軀體化、焦慮、強迫和抑郁癥狀等方面。[1]左瑞勇以重慶市民辦幼兒園教師為研究對象,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 90)進行調查發現:民辦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既顯著低于一般人群, 也顯著低于公辦幼兒教師。[2]宋寒(2015年)通過問卷、訪談、觀察等方法得出湖北省某市農村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較樂觀,與全國常模無顯著差異,心理健康狀況相當,且好于農村中小學教師及城市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但是也存在較高的心理問題檢出率,排在第一位的因子是強迫癥狀和睡矚及飲食,排在第二位的因子是軀體化和抑郁。[3]佟碩等(2013年)采用SCL-90)和自編的《沈陽市幼兒園教師現狀調查問卷》在通過對沈陽市10所幼兒園共190名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結果發現幼兒園教師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4]范會勇、李晶等(2016年)基于 SCL-90 量表研究的元分析,結果顯示:幼兒園教師的 SCL-90 得分與常模沒有顯著差別,明顯低于中小學教師;城鎮教師和農村教師、公辦教師與民辦教師的得分可能有差異;離婚率、教育經費投入, 以及出生死亡率與幼兒園教師的SCL-90得分有顯著相關,幼兒園教師的心理健康有極端的表現。王景芝(2005)對342 名幼兒教師運用SCL-90癥狀自評量表、生活事件量表和應付方式問卷進行團體施測發現: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好于全國普通人群。寧盛衛等對海南黎族地區女教師進行調查,研究表明,民族地區幼兒教師也存在較為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楊睿娟對不同職業類別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的橫斷歷史研究 (1995~2011 )中,使用 90 項癥狀自評量表 (SCL-90) 作為測評工具研究教師心理健康的47 組數據,分析了教師心理健康隨年代的變化趨勢及不同職業類別教師 (N =21356) 的心理健康水平。研究結果表明:教師心理健康整體水平有所降低;幼兒教師和高等教育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較高;中小學以及特教教師心理健康水平較低;職業中學教師居中。秦旭芳等對158名幼兒教師心理壓力進行分析,發現當前幼兒教師普遍承受著較高程度的心理壓力, 其工作熱情在逐步降低;并且幼兒教師這一群體缺乏有效的壓力管理策略。
通過對近幾年教師心理健康方面文獻的梳理發現:國內關于教師心理健康的研究從數量呈遞增趨勢,研究對象涉及幼兒教師、小學教師、中學教師、高等教育教師、特殊教育教師和中等職業教育教師,對幼兒教師尤其是民辦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較少。研究方法定性研究多于實證研究,在實證研究中,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比較多,使用最廣泛的工具是SC L-90 量表。在取樣的過程中,缺乏科學性,被試選擇規模較小,選擇標準不統一、比較集中,過于集中于某個地區,有些樣本之間差異太大,使得研究結論差異較大,研究結果缺乏可推廣性和可比性。
總體上看,幼兒園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對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狀況也不斷地進行調查研究。但對民辦幼兒園教師心理健康的研究較少,筆者發現,大多數學者對目前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表示堪憂,國內關于幼兒園教師心理健康的研究多數是對教師心理現狀的研究和心理水平的評估,在維護和改進方面探討的較少,即使有相關研究,也缺少切實可行的實踐模式。對于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和民辦幼兒園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更是相對滯后,只有個別學者零散的研究,缺乏深入、持續的研究。在后續的研究過程中,基于幼兒園教師心理健康的研究有待擴展,研究對象的取樣可以從農村、城鎮、幼兒教師的工作年限,性別等方面進行科學的取樣,而不能僅局限于某個地區或學校。對于民辦幼兒園教師心理健康問題需要繼續加強重視,采用多種研究方法對民辦幼兒園教師的心理健康的真實情況進行摸底并通過與公辦幼兒園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對比,分析影響民辦幼兒園教師的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通過與其他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對比,就如何提高民辦幼兒園教師的心理健康方面提出行之有效的策略。
參考文獻
[1] 史滋福,陳小異,張慶林.關注幼兒教師心理健康刻不容緩——廣東省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學前教育研究,2006.
[2] 左瑞勇.民辦幼兒園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分析——以重慶市民辦幼兒園教師為例[J].教師發展與教師教育,2006.
[3] 宋寒.農村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研究.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4] 佟碩,王萍.沈陽市幼兒園教師心理健康現狀與發展對策[J].學前教育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