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昊成
摘 要 IP電影最早起源于90年代的美國,隨著我國影視產業的崛起,以及互聯網文化的影響,我國IP電影近年來呈火熱態勢,IP成為電影投資者們爭相追逐的對象。IP電影帶給投資者相當可觀的價值回報,從而進一步激發了他們對于IP內容的投資熱情,投資者們積極尋找有價值的IP進行電影制作,這為中國電影的發展帶來了新的風向標,同時也形成了新的電影文化。本文通過梳理我國IP電影的發展方向,結合案例分析我國IP電影帶來的新的電影制作現象以及闡釋IP電影的電影文化內涵,探究IP電影的電影文化為中國電影產業帶來的變化,希望能促進我國電影產業更科學、良好的發展。
關鍵詞 IP電影 電影文化 IP電影的IP類型 新變化
IP電影是伴隨著網絡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種電影類型,尤其在中國,IP電影發展的時間非常短暫,而如今對于中國IP電影的研究還僅僅處于最初的探索階段, IP究竟有哪些形態?IP電影對中國的電影文化造成了什么樣的影響以及新變化?這些問題,我們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1 IP電影的界定及現狀
1.1 IP電影的界定
2014年,隨著一個名為“IP”的新興詞匯的出現,出版行業、影視行業、游戲行業、互聯網行業等諸多行業被聚攏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新格局的產業鏈。產業鏈中許多產品(影視劇作品、影視劇周邊產品、音樂作品、漫畫、文學作品、游戲)的開發都圍繞著IP。熱門優質的IP逐漸成為了各行各業以及受眾所追逐的對象。如今,在中國,這股洶涌的IP大潮隨時隨地都可以感受得到。
那么所謂IP,到底何為IP?IP,即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縮寫,直譯為“知識產權”,主要包括著作權、專利權和商標權,目前在電影行業熱議的主要是其著作權,指的是包括文學作品、動漫、游戲、影視作品等在內的素材版權,[1]這些版權一般在很大的范圍內為人所知,并且具有數量眾多的粉絲,一個好的IP可以在不同的領域中進行開發,如將系列小說《鬼吹燈》授權開發為電影、網劇、游戲等媒介形態,進行多層次發掘,可以得到好的商業價值和資本回報,實現利益最大化,因而備受投資商們的青睞。
1.2 IP電影發展現狀
IP電影于上世紀90年代興起于美國動漫產業,開端是DC漫畫公司的《超人》和《蝙蝠俠》系列漫畫改編為電影。[2]而中國現在的“IP電影”主要是指在資本的運作下,根據IP改編的具有互聯網基因與粉絲基礎的電影作品。它主要有兩方面開發手段:其一是對于經典IP如《西游記》、《林海雪原》等名著的節選改編;而相比于傳統文學作品的改編,另一種開發手段則更具有互聯網基因,其主要為對于互聯網粉絲經濟基礎強的IP進行開發,如將高人氣的網絡小說改編為電影,這種開發手段受益于強大的粉絲經濟效應,吸金能力極強。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4年底,有114部網絡小說IP被購買影視版權,題材涉及青春、仙俠、懸疑等。其中,90部計劃拍成電視劇、24部拍成電影。緊接著2015年,中國IP電影元年,數據顯示,2015年由IP改編的電影總計拿下了85.87億票房,占國產片總票房的36.1%,[3]許多IP呈現在銀幕上。
2 中國IP電影的電影文化內容
2.1 “網生代”的興起
中國互聯網發展二十余年,如今具有互聯網性質的各種IP元素不斷融入電影,具有一定粉絲效應的互聯網人物或事物也不斷開始電影化進程,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公司也開始運用大數據等手段來運作電影。特別重要的是,伴隨著互聯網而成長的80后、90后成為了這類大數據電影的主要觀眾,這使得近年來中國電影越來越體現出“互聯網氣質”。雖然這些相較于傳統電影的變化貼合了大部分依賴互聯網生存的受眾的需求,但是也引發了人們對這些內涵膚淺的電影的質疑,對這類電影的審視已經不能再像以往對于傳統電影的那種眼光,是網絡IP改變了電影,還是受眾需求已經發生了突變。很顯然互聯網文化早已潛移默化地改變當下中國的電影文化的發展方向。
“網生代”這一語境,強烈的體現在IP電影這一概念的興起。“網生代”是對當前中國電影創作和電影生產所呈現出的現象進行總結而產生的概念。中國“傳統代”的概念出自創作者、主要是電影導演的從業時間,從第一代到第六代的概念都來源于此,其主要是一種時間概念。而“網生代”主要是一種空間概念,是代表著不同媒介影響下誕生的一代。[4]它將電影受眾與創作者聯系在一起,不僅是電影創作的概念,同時也是電影受眾的概念。從互聯網成長起來的網生代電影,往往能創造驚人的票房成績,甚至改寫了中國的電影文化。
2.2 中國IP電影的電影文化“草根化”
如果僅從票房成績來看,近幾年來IP電影可謂是獨霸一方。像《1942》等題材宏偉、內涵深刻、題材尖銳的電影似乎都被觀眾推在一旁。奇觀電影、低俗惡搞、普通人追求自我精神完善等題材相比大導演的大制作更受觀眾喜愛。例如《煎餅俠》、《小時代》等這些IP作品在價值觀上草根化、平民化,所表現的一般都是普通人的兒女情長、或是面對困境如何拯救自己,他們身上所體現的對普遍價值觀的疏離態度更貼近現當代年輕電影受眾的價值觀,也更容易引起他們的情感共鳴。
2.3 “娛樂至上”IP電影創作觀的改變
從1905年《定軍山》開天辟地至今,中國電影誕生一百余年,電影作為一門藝術,在百年中不斷地向人們傳遞豐富有內涵的思想,觸動人們的心靈,提高著人們的生活情趣。同時,電影也是一種商品,人們可以選擇是否為其消費,但電影的拍攝,往往需要資金,它必須要迎合觀眾才能生存,因此,電影本質上具有無法擺脫的娛樂性。
IP電影之所以稱為IP電影,就是因為其注重明星IP的粉絲效應,創造能夠滿足粉絲娛樂需求的電影,從而快速獲取經濟回報。不同于文藝片的“言傳身教”,“娛樂至上”成為IP電影最根本的創作觀。
3 IP電影的電影文化給電影產業帶來的變化
3.1 互聯網與影視產業的積極互動
IP電影的火熱代表著中國電影商業化運作模式的成熟,以百度、阿里巴巴、騰訊(BAT)為代表的網絡公司在享受著IP電影所帶來的巨大經濟回報的同時,也在不斷影響、改變著中國電影產業模式。電影的商品屬性被無限放大,電影投資者們在管理把控電影制作的每一個關聯點,此時的電影已經和資本同屬于共生產物。電影正經歷著由“電影到互聯網”到“互聯網到電影”的格局變遷,互聯網公司需要投資電影從而盈利;電影需要通過互聯網手段收集觀眾信息以及進行營銷,電影與互聯網之間進行著積極互動。
類似的互聯網公司正在改變著電影產業的各個方面,為電影市場的繁榮提供了很大幫助與支持。
3.2 作家跨界轉型編劇或導演
隨著IP電影的不斷發展,小說的原作者直接轉型成為電影編劇或導演已經成為了一種新常態。從電影情節的構筑上講,原作者是最了解自己作品的人,相比于編劇而言,他能更好地把控自己作品的主題思想和劇情走向。
一部小說在改編為電影時,面臨著多方面問題,例如《鬼吹燈》系列小說作者就曾將《九層妖塔》的導演及發行方告上法庭,控訴其沒有尊重原作者署名權、電影內容沒有尊重原作。其次,改編完成后,也會經常發生原著黨不滿意的狀況。小說原作者擔任邊導演或編劇,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電影作品被粉絲不滿的風險,并且原作者出任電影核心創作人員使得影片吸粉效應更為強烈。在這樣的狀況下,很多明星IP小說的電影開發過程中都會邀請原著作者參與到編劇工作中,如《尋龍訣》、《何以笙簫默》等。
3.3 “瞬時文化”進一步發展
數字網絡的進步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多元化,強大的便捷性也讓我們陷入“瞬時文化”的漩渦中,只要在搜索框中輸入想查找的內容,不到一秒就可以得到解答。
為了獲得更好的喜愛度與關注度,很多IP電影都將受眾需求和建議作為電影創作的關鍵參考目標。在與受眾“瞬時”的交互中,電影的開發者與創作者能及時獲取自己作品的反饋,極大地改變了現當代電影的創作模式,也影響著最后電影成片的形態。這樣的一種創作方式是IP電影最大的優勢,使得電影在上映時更容易被大眾認可從而獲得更好的經濟回報。
“瞬時文化”帶來了創作者與受眾交流效率上的提高,充分發掘了受眾的力量,讓電影受眾充分參與到作品創作中,在一定意義上實現了“共創”,給電影的創作帶來了新改變。
4 結語
IP電影的火熱為電影行業帶來了發展,也為中國電影票房的飛速增長提供了至關重要的幫助,但是IP是一把雙刃劍,IP電影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電影的創作模式。曾經編導合一的導演,如果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電影風格,會被稱為“作者電影導演”,而今天IP沖擊著編劇與導演在電影創作過程中的地位,電影的教育意義可能會被娛樂至上取代,電影所傳達的作者的思想可能會被粉絲的趣味所扼殺,電影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市場化沖擊。在新世紀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如何利用IP創造出優質的、具有思想深度的電影是電影人面臨的重要問題,優質的內容離不開具有思想的人才,長期看來導演與編劇在電影創作中的地位仍然是無法取代的。
在電影產業化之前,中國的影片存在許多形態。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電影人面臨著各方面的挑戰,如何開創出一條符合中國電影環境的電影發展模式,如何協調資本與藝術之間的關系、如何更好的發揮IP的生命力等問題,是實現中國電影崛起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 趙林歡.IP影視劇開發熱潮的成因及未來發展[J].青年記者,2016(2):55-56.
[2] 程震.解讀高價值IP引擎:價值觀是IP的核心要素http://www.dianyingjie. com/2015/1216/7363.shtml.
[3] 劉莉娜.解剖如火如荼的“IP搶奪戰”[J].上海采風,2015(10):14-19.
[4] 尹鴻,梁君健.“網生代元年”的多元電影文化——2014年中國電影創作備忘[J].當代電影,2015(3):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