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婷
摘 要 目的:為了解大學生攻擊行為與性別角色之間的關系。方法:采用大學生性別角色量表(CSRI-50)和攻擊行為量表對414名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大學生性別角色在性別上,女性化存在顯著差異(x2=37.879,P<0.01);在專業上,男性化、未分化和雙性化上存在顯著差異(x2=14.098,13.388,12.129,P均<0.01);大學生的軀體攻擊、言語攻擊和攻擊總分為在性別(t=2.647,3.216,2.127,P均<0.05)和年級(F=2.842,2.776, 2.833,P均<0.05)上具有顯著差異,而間接攻擊方面,無顯著差異;女性化得分和男性化得分與攻擊行為關系呈顯著負相關(r=0.342,P<0.05)。結論:大學生性別角色對其攻擊行為具有一定預測作用。
關鍵詞 性別角色 攻擊行為 大學生
0 引言
近年來,校園傷人、暴力事件時有發生,宿舍關系、人際交往、矛盾處理等方面的問題日益突出,大學生的攻擊行為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性別角色,指社會化的過程中,個體通過模仿習得的一系列適合于生理性別的行為規范。[1]有研究顯示,[2]攻擊行為在不同的性別角色類型上存在顯著差異,雙性化類型的個體在攻擊行為上的得分最高,也就是說雙性化類別的個體具有很強的攻擊性。也有研究發現,[3]雙性化類型的學生在關系攻擊行為施與受上的程度是最低的,女性化類型的學生實施關系攻擊行為的概率高于其他三種性別角色類型,男性化類型的學生遭受關系攻擊行為的概率高于其他三種性別角色類型。并且雙性化對關系攻擊受害行為的作用具有顯著性,換言之,關系攻擊行為并非取決于性別,而是取決于女性化因子與男性化因子的比重。大學生不僅處于自己人生的重要階段,也是促進整個社會發展的重要群體,因此保證大學生的健康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是以,此次研究以大學生為被試群體,探究性別角色和攻擊行為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提出教育策略以優化性別角色,減少大學生攻擊行為。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對象
對象為一至四年級在校大學生。此次共發放問卷450份,收回有效問卷414份,有效回收率為92%。被試的分布情況如下:在性別上,男性166名,女性248名;在年級上,大一110名,大二149名,大三91名,大四64名;在專業上,文藝科類有146名,理工科類有268名。
1.2 研究工具
1.2.1 大學生性別角色量表(CSRI-50)
本研究采用的量表為劉電芝和黃會欣等新編的大學生性別角色量表(CSRI-50)。[4]該量表包含50個題項,可劃分為三個分量表:男性化分量表、女性化分量表和中性化分量表。男性化分量表的同質性信度是0.89,女性化分量表的同質性信度是0.84,男性化分量表和女性化分量表的重測信度分別是0.82和0.80。
1.2.2 攻擊行為量表
本研究采用攻擊行為量表[5]來研究大學生的攻擊行為,該量表共有22個題項,分為3個分量表,用以測量3種不同形式的攻擊:軀體攻擊、言語攻擊、間接攻擊。該量表總的同質性信度是0.905。軀體攻擊分量表的同質性信度是0.785,言語攻擊分量表的同質性信度是0.743,間接攻擊分量表的同質性信度是0.861。
1.3 數據處理
進行初步的數據整理后,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主要方法有:卡方檢驗、方差分析、相關和多元回歸分析等。
2 研究結果
2.1 大學生性別角色的發展狀況
根據大學生性別角色量表(CSRI-50)的計分方法,將全部被試的性別角色劃分成四類: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和雙性化。在四類性別角色中,占比最多的是未分化類型,比率為39.9%,第二是雙性化類型,為24.4%,第三是男性化類型,比率為19.8%,女性化類型所占比率最小,為15.9%。經卡方分析得出,四類性別角色的分布比率具有顯著性差異(x2(3,414)=13.289,P<0.01)。進一步分析得出,在性別上,女性化存在顯著差異(x2=37.879,P<0.01);在專業上,男性化、未分化和雙性化上存在顯著差異(x2=14.098,13.388,12.129,P均<0.01)。
2.2 大學生攻擊行為的發展狀況
大學生的間接攻擊得分居首位,軀體攻擊得分最末,言語攻擊得分略低于間接攻擊,且三者之間具有顯著差異(M軀體=1.228,M言語=1.578,M間接=1.621,P<0.01)。在性別,軀體攻擊、言語攻擊和攻擊總分具有顯著差異(t=2.647,3.216,2.127,P均<0.05),在年級上,同樣在軀體攻擊、言語攻擊和攻擊總分具有顯著差異(F=2.842,2.776, 2.833,P均<0.05),而間接攻擊方面,無顯著差異。
2.3 性別角色類型與攻擊行為之間的關系
對性別角色和攻擊行為進行相關檢驗,得到男性化量表得分和女性化量表得分與攻擊行呈顯著負相關(r=0.342,P<0.05),即男性化量表得分或者女性化量表得分愈高,攻擊行為得分愈低。為進一步探索二者的關系,以女性化分量表得分和男性化分量表得分為預測變量,以攻擊行為中的軀體攻擊、言語攻擊、間接攻擊以及攻擊總分為因變量,采用逐步多元線性回歸的方法對攻擊行為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女性化量表得分對言語攻擊和攻擊總分有顯著負性預測作用,男性化量表得分對間接攻擊具有顯著負性預測作用(見表1)。
3 分析與討論
3.1 大學生性別角色發展狀況分析
從四類性別角色的分布來看,單性化(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比率為35.7%,此分布比率與往的分布比率相比大大減少,表明傳統的性別觀念在大學生群體中正逐漸弱化。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以生理差異為基礎,劃分的社會傳統分工的界限愈加不清晰,傳統的性別角色差異日漸減小。[6]社會的進步要求個體全面發展,這使得雙性化比率增加,但是同時,未分化比率的增加速度也較快。未分化者不能正確認識自我性別角色,具有的男子氣特性和女子氣特性的優秀方面均較少,對正常的人際交往構成阻礙,是以,未分化比率擴大的這一局面應引起重視。從大學生性別角色在性別上的分布差異結果發現:男大學生男性化比率比女大學生高,女大學生的女性化比率比男大學生高,可見傳統的性別角色觀念的影響依舊存在。[7]從專業上觀察大學生的性別角色的分布情形發現:理工科大學生在男性化、未分化和雙性化類型上顯著高于文科大學生,這種情形的出現和不同科目的學習要求有一定程度上的聯系。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文科類的學習會促進女性化特質的增長,理工科類的學習會促進男性化特質的增長,各門科目對學生的要求不同,這種不同會反映在學生的性別角色觀念上,進而表現在學生所具有的性別角色類型上。
3.2 大學生攻擊行為發展狀況分析
通過攻擊行為量表對大學生進行調查發現,大學生得分最高的是間接攻擊,第二是言語攻擊得分,得分最低的是軀體攻擊,表明大學生較常采用的攻擊方式是間接攻擊和言語攻擊。有研究認為,由于個體社會化程度不斷加深,攻擊行為有明顯的方式轉向較為隱蔽的方式,即部分直接攻擊的方式會逐步被間接的方式取代。[8]個體在兒童時期采用的攻擊方式是直接的軀體攻擊,包括碰撞他人、摔打東西等,隨年齡增長,個體的攻擊行為方式從明顯的、直接的攻擊方式,變為不明顯、較間接的攻擊方式,這種轉變使得攻擊者受到報復、被追究責任的可能變小,一定程度上說明攻擊行為方式的成熟,還可以說明個體社會程度的加深。從結果中可以看出,女大學生的攻擊方式與男大學生相比而言更間接、更隱蔽,且攻擊水平比男大學生低。男大學生在間接攻擊方面與女性的差異越來越小,表明隨年齡增長,不同性別的個體的攻擊方式都向更間接的、隱蔽的攻擊方式轉變。大一到大三年級,大學生的三種攻擊行為的得分逐年增加,到大四年級得分有所下降,可以說明大三年級在四個年級中的攻擊水平最高,最具攻擊性,同時也說明大三年級是大學生攻擊行為減少的重要學年。攻擊行為在年級上的這種轉變可能是由于大學生在與同學相處過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同學、舍友之間的矛盾和問題越來越多,產生的攻擊行為也就越多,但到了大四年級,大學生身心都得到了成長,應對問題的方式也越漸成熟,用直接的攻擊方式解決問題概率也就減少了。
3.3 大學生性別角色類型與攻擊行為的關系分析
從結果可得,男性化量表得分和女性化量表得分均與攻擊行為的關系是負相關,具體表現為:女性化程度愈高,言語及總體攻擊水平愈低,男性化程度愈高,間接攻擊水平愈低,且女性化量表得分與攻擊行為的相關性更高。這一結果與性別角色的特質有關,女性化類型具有委婉、善解人意等特質,與人交往過程中不易直接發生矛盾,因此在言語和軀體攻擊等較為直接地行為上的表現較弱,也就是說具有的女性化特質比重越高,言語和軀體攻擊水平越低。而男性化類型則表現的較為直接,具有較多的男子氣特點,更傾向于用直接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圖,更愿意用較為直接的攻擊行為來對他人的侵犯進行反應、回擊,因此在間接攻擊上的表現較弱,即男性化程度愈高,間接攻擊水平愈低。
3.4 建議
針對已有研究提出以下建議:學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性別角色特質,以降低攻擊行為。積極引導、改善未分化類型的大學生性別角色特質,使其向其他三種性別角色類型轉變,以減少攻擊行為。樹立并內化兩性平等觀念,塑造既親和又能動,適應強的性別角色特質,改善大學生應對問題的解決方式,以減少攻擊行為。營造良好的家庭、學校和班級氛圍,幫助學生改善或形成良好的性別角色。
參考文獻
[1] Pleck J H. The theory of male role indentity: Its rise and fall, 1936 to the Present[M].In Lewned. In the shadow of the Past. Psychology Portmys the Sexs, 1984:205-225.
[2] 楊青,韓利萍.大學生性別角色類型與攻擊行為的相關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12:1917-1918.
[3] 吳紅婷.大學生關系攻擊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以廣州地區高校為例[D].中山大學,2009.
[4] 劉電芝,黃會欣,賈鳳芹,等.新編大學生性別角色量表揭示性別角色變遷[J].心理學報,2011.6:639-649.
[5] 余毅震,史俊霞,吳漢榮.直接和間接攻擊行為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中國學校衛生,2005.1:6-7.
[6] 陳劍梅.淺談兒童性別角色雙性化教育[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1):198-201.
[7] 錢銘怡,張光健,羅珊紅,張莘.大學生性別角色量表(CSRI)的編制[J].心理學報,2000.32(1):99-104.
[8] Bjorkqvist K,Lagerspetz K,Kaukiaimen A.Do girls manipulate and boys fight? Developmental trend in regard to direct an indirect aggression. Aggress Behav,1992.18:117-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