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小芬
摘 要:低段小學生的性格具有很強的可塑性,這個階段的小學生也是最容易受到各方面影響的。低段小學生的行為習慣不夠穩定,如果不能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就會影響學生價值觀的形成,不利于低段小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本文對培養低段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意義進行分析,并就培養低段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低段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
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僅能給他人留下好的印象,還能促使學生自己全面的發展。尤其是低段小學生正處于需要引導的階段,家長與學校應聯合起來,培養其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學生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促使學生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一、培養低段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意義
低段小學生具有很強的學習能力,也是最容易受影響的,在學生小時候培養其良好的行為習慣,會跟天生的一樣牢固,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當低段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后,學生在以后的生活、學習中,不需要借助記憶,就能夠自然的發生這些行為,會讓學生終身受益。所以,在低段小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家長、學校都應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低段小學生的思想很單純,當對其傳播一種思想的時候,學生就會收獲對應的行為;而當對學生傳播某一行為的時候,學生就會收獲對應的習慣;當向學生傳播一種行為的時候,學生自然就會收獲一種性格,進而收獲一種命運。所以,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于學生而言十分重要,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未來的學習、生活及事業發展狀況。當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后,才能將學生的潛能充分的發揮出來。因此,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應將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放在第一位。如果學生的成績很優異,但行為習慣卻不好,這樣的教育不能說是成功的。
二、培養低段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策略
(一)擴寬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途徑
要培養低段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僅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還要從不同的途徑對學生進行培養,使其逐漸養成比較好的行為習慣。所以,在培養低段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過程中,要將課內課外結合起來,達到更好的培養效果。比如,教師在課堂上課的時候,應多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鼓勵學生主動舉手回答問題。尤其是一些平時不愛在課堂上發言的學生,教師要多讓其回答問題,久而久之,使其養成主動思考、主動回答問題的習慣。在語文課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養成寫作、記日記的習慣,將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培養學生積極進行課外閱讀的好習慣。而在課堂外,教師則要多組織學生開展一些課外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低段小學生的心理不成熟,認知能力比較差,通過活動能夠更加直觀的向學生傳達信息,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好的行為習慣。例如,在周末的時間組織學生到敬老院慰問老人,陪老人玩耍、聊天,為老人解悶,使學生養成尊敬老人、主動幫助他人的習慣。在每周一的早晨組織全校學生舉行升旗儀式,讓學生在參加升旗儀式的過程中,養成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維護公共環境的習慣。
(二)家校合作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培養低段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既是學校的責任,也是家長的義務,所以兩者應配合起來,對低段小學生進行教育,使其能夠逐漸摒棄不好的行為習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家長和學校的共同配合下,為學生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促使學生擁有樂觀的性格。比如,某低段小學生小明存在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在學校喜歡去干擾其他同學學習,上課的時候注意力不集中,搞小動作,會影響周圍學生的學習。于是,教師將這些情況反饋給家長,家長通過自己的行為去影響小明。在吃飯的時候,爸爸媽媽告訴小明要認真吃飯,可以正常的跟家人交談,但是不能隨便地將盤子里的菜弄得很亂,也不能用手、腳去干擾到其他人吃飯。小明在做作業的時候,媽媽給小明送去水果,小明的思路被打亂了,很不高興。媽媽問小明:“你專心做事情的時候如果被人打斷,是不是會很生氣?”小明點點頭。媽媽又問小明:“上課的時候是不是應該認真聽講,如果你干擾到同學,同學就沒法專心聽講,他是不是也會很生氣?”通過媽媽的引導,小明意識到自己的不良行為,并開始改正。經過家長與教師一段時間的配合引導,小明之前不好的行為習慣都已改正,學習成績也有所進步。
(三)通過社會實踐讓學生體驗生活
社會因素會影響低段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讓學生進行社會實踐,能夠對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進行補充,使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踐過程中得到提升。在保證低段小學生安全的前提下,適當的對學生進行引導和鼓勵,能夠促使學生大膽的進行實踐。比如,為了培養小學生愛護環境的良好習慣,教師可以告訴小學生環保的重要性,并組織成立環保小組,參加打掃教室、樓道、撿白色垃圾、回收廢舊電池等活動,使學生懂得要在日常生活中保護環境。利用假期的時間,帶學生到圖書館幫忙,幫助圖書管理員整理圖書,將各類圖書擺放整齊,讓學生養成愛干凈、愛整潔的好習慣,還能讓學生受到文化熏陶。另外,還可以組織學生到戶外野炊,但要有家長的陪同,在家長的引導下,讓學生學習做飯,感受做飯時的快樂氣氛,增進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感情。在此過程中,還能使學生體會到家長的辛苦,使學生能夠在以后的生活中主動幫助父母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培養低段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有利于促使小學生全面的發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對于其未來的成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教師要擴寬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途徑,讓學生從不同的渠道接受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同時,要加強學校與家長之間的合作,共同對學生進行培養。此外,還應適當的通過社會實踐讓學生體驗生活,使低段小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李京峰.在小學低學段體育課中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實踐探索[J].體育時空,2017,(22):155.
[2]蔣學香.小學生良好體育課堂行為習慣培養[J].教育,2017,(8):21.
[3]劉濤.培養小學低段兒童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6,(5):141-141.
[4]陳艷.淺談培養低段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4,(32):16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