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麗云
當今世界,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不斷增長的人口,向大自然索取更多的資源,而在獲得資源的同時,帶來了一系列環境問題,人地關系不和諧。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所以保護環境已經成為全球人類共同的義務。地理教材中有大量的環境教育題材,在地理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尤為重要。
怎樣在地理教學過程中進行環境科學知識的教育呢?我認為可以通過挖掘地理教材內容、優化地理課堂教學過程、并聯系現實生活的實例來促進、強化環境教育,從而讓學生形成正確的環境意識,并以實際行動來保護環境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深入理解地理教材內容,滲透環境教育
現行的中學地理教材把人類生活的地理環境、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作為核心內容,以培養學生關注和保護環境的意識,樹立人與自然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念。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環境問題現象,如長江中下游地區酸雨范圍擴大、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熱帶雨林的破壞、三江源地區的土地荒漠化及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全球變暖對兩極地區及全球的危害,致使全球環境迅速惡化,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態環境危機,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生產。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這些題材,使學生深刻理解環境破壞造成的危害,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二、教材聯系生活實例,促進環境教育
華北地區的嚴重缺水不僅限制了當地的農業生產,并且更會使華北地區遭受沙塵暴的侵蝕,土地沙化,讓學生了解這種由于缺水的現狀及造成的危害,并在課堂上播放一些真實的沙塵暴天氣視頻。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感觸深刻,看到由于人類的一些行為導致沙塵暴天氣的發生,植被的破壞,污染浪費水的現象嚴重,深刻地體會到了人類破壞環境所導致的惡果。討論缺水的原因,探討解決的方法,如何保護水資源,呼吁大家要節約用水,不污染水,采用跨流域調水等方法來解決缺水問題。各自談談自己在生活中如節約用水一水多用,小手拉大手等,從身邊小事做起,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好行為。我們應從提倡節約一滴水、一寸土地這些小事做起,把這種節約的觀念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空間,節約能源消耗是最好的生態保護。通過相互交流討論,學生的環保意識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
三、通過環保紀念日提高學生環保意識
通過地理教學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在教學自然資源一章,結合環保紀念日,如每年的3月12日植樹節、4月22日地球日、4月28日世界水日,中國水周,5月31日世界無煙日、6月5日世界環境日、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10月6日世界糧食日等,對學生進行環保專題講座,并開展地理興趣小組活動,進行環保手抄報、我是環保小衛士等環保實踐活動,以樹立學生良好的環保意識,養成良好的環保行為,自覺投身到環境保護的行列中去,促進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
四、開展課外調查實踐活動,強化環境教育
環境教育本身是一種感知性的教育活動,強調學生、教師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地理教師要重視“在環境中學習”在課上進行交流、探討。開展“生命之水”、“營造綠色城市,呵護綠色家園”等活動,通過大家的討論、交流、實際調查,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增強學生進行環保行為的自覺性。日照市2009年獲得聯合國最佳人居獎,藍天碧海金沙灘成為日照人民的驕傲,可是近兩年亦出現了霧霾天氣,空氣質量一直是優的日照,也出現了重度污染。針對這一現象,組織學生開展空氣質量下降的社會調查、參觀采訪等實踐活動,調查日照地區主要工業污染源,化工廠、木匠廠、鋼鐵廠、熱電廠這些污染大戶,各自寫出調查報告,并在課堂上交流,為保護我們綠色的家園獻計獻策。如宣傳環保知識、展覽環保繪畫作品以及開展環保知識競賽,開展環境專講座等。通過一系列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環境實踐活動,使學生進一步鞏固環境知識,提高環境保護技能和環境宣傳能力,養成“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的良好環境行為習慣。為保護我們良好的生存條件而呼吁人們愛護我們的生存環境,中學地理既是傳授人與環境、環境與發展的基礎學科,也是傳播和更新科學文化的主要載體,環境教育的重點是青少年學生,他們的環境行為決定著一個時代的生存和發展,為了祖國的前途,人類的未來,加強對中學生的環境教育,顯得十分重要。作為一名地理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科優勢和地理課堂這個主陣地,幫助廣大青少年學生形成敏銳的環保意識,科學的環境知識,正確的環境觀念,有效的環境保護能力,并通過課堂學習,理論聯系實際,積極參與到保護環境的活動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