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
摘 要:圖書館是知識的寶庫,在文化精準扶貧中理應充分發揮重要的作用。本文簡要分析了公共圖書館在精準扶貧中的優勢,進而從精準識別貧困居民、創新文化扶貧內容、完善扶貧管理機制、建立扶貧網絡體系等方面深入探討了公共圖書館文化精準扶貧的創新路徑。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文化精準扶貧;信息服務
2015年11月27—28日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消除貧困和改善民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我們要堅決打贏脫貧戰役,確保到2020年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一道邁入小康社會。近年來,我國的扶貧工作雖然已經取得不小的成績,但脫貧的形勢依然很嚴峻,解決好“誰來扶”“怎么扶”的問題,是打贏脫貧戰役的重要一環。公共圖書館文化精準扶貧是文化扶貧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為文化精準扶貧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公共圖書館參與文化精準扶貧的必要性
1.1政府精準扶貧政策
精準扶貧是針對不同區域環境、不同貧困群體,運用科學有效的程序對扶貧對象進行精確識別和幫扶。文化精準扶貧是精準扶貧的重要內容,是指從精神層面和文化上給貧困居民以幫助,提高貧困居民的素質和自主脫貧的能力,改變落后的面貌。黨中央提出了“文化扶貧、精準扶貧”等一系列工程,我國已成立文化扶貧委員會,中國圖書館學會也專門成立了公共圖書館扶貧委員會,為公共圖書館開展精準扶貧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會背景和政策上有力支持。政府的精準扶貧政策,是圖書館參與文化精準扶貧的重要因素之一。
1.2公共圖書館的社會責任
公共圖書館作為文化、知識和信息收藏、教育與傳遞的公共文化服務部門,應當自覺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對貧困地區和群眾進行“文化扶貧”,維護弱勢群體的文化信息擁有權、使用權,縮小城鄉信息貧富差距。
1.3公共圖書館的公益性性質
公共圖書館最大優勢在于其公益性,即不以盈利為目的,向所有的讀者免費開放。公共圖書館的公益性對于弱勢群體有一種吸引力和親和力,也是公共圖書館參與精準扶貧的重要基礎。
2公共圖書館開展文化精準扶貧的優勢分析
公共圖書館在保存人類文化遺產、開展社會教育、開發智力資源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現代公共圖書館的科學管理以及網絡開發也大大提高了公共圖書館文化普及的能力。利用公共圖書館的各項有利資源開展文化精準扶貧,是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以及提高民族素質乃至增強國力的有力手段。
2.1公共圖書館文獻資源優勢
公共圖書館是人類知識的寶庫,是地方文獻信息中心,收藏了門類齊全、系統完整的地方文獻資源,可以為貧困居民提供豐富實用的信息服務,進行文獻信息的二次分析,為貧困居民建立一對一的有效服務項目,促進當地文化扶貧。
2.2公共圖書館具有先進信息技術
公共圖書館的先進數字化技術為實現精準扶貧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撐。咸寧市圖書館以公共圖書館三大數字工程(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電子閱覽室)建設為契機,在咸寧各縣市已建有文化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500多個,覆蓋全市各鄉鎮村、社區,群眾可以通過基層服務點,進行文化共享工程、全國數字圖書館信息在線學習、查詢、下載,科技素養、農業技能得到有效提升。
2.3公共圖書館擁有專業的管理人員
各地貧困原因多樣,數據層次復雜,并呈現動態變化,這就要求信息的實時更新以及專業的數據分類。圖書館工作人員不僅熟悉館內信息資源分配,并且具備一定的研究和創新服務能力,可以有目的的引進、選擇數字資源,開發目錄、文摘、信息等,為貧困居民提供使用指導和培訓。
3創新對策
3.1首先要精準識別貧困居民情況
公共圖書館可以與當地政府及基層組織建立網絡聯系,精準采集每戶信息:人口結構、文化水平、主要收入來源等,制定有針對性的扶貧方案和項目,提高精準扶貧的效能。
3.2創新文化精準扶貧內容
提高農民自身獲取農業科技信息能力,是農民脫貧致富的關鍵。首先應該從農民的思想上進行扶貧,培養他們的信息意識。市圖書館經常到村鎮扶貧點開展各種信息服務活動:為當地群眾送去農業種、養殖等農村實用技術圖書物品,利用流動圖書車播放數字信息資源,聘請各專業資深老師開展“家政講座”、農業科技信息知識、健康知識講座等,把先進的農業科技知識帶給貧困地區的群眾,增添他們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決心,幫助他們提高自主脫貧、科技致富的能力。
3.3完善扶貧管理機制
在扶“智”上用真功。貧困地區的文化教育落后是造成大面積貧困的深層原因。只有長期開展文化教育扶貧工作,全面提升貧困地區文化教育發展水平,提高貧困群體素質能力,才能從根本上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市圖書館與團市委、市作協、志愿者團隊等部門合作,簽訂幫扶協議,完善管理機制,定期到大幕鄉井頭村、馬安頭村等舉辦“公益木蘭”“關愛留守兒童,用愛點燃夢想”活動,牽手雙鶴橋社區開展“心手相牽、悅讀相伴——關愛社區留守兒童”活動,與市第九小學開展“午間加油站”長江讀書節領讀者活動等,成功舉辦的多場公益文化活動已為300多名留守兒童贈送圖書借閱卡、兒童讀物、學習文具等,并組織開展“愛心圖書漂流站”、讀書會、優秀讀書筆記評獎等系列讀書活動,務實常態化的志愿幫扶,弘揚社會正能量,讓留守兒童感受社會大家庭的溫暖,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3.4建立扶貧數字化資源網絡體系
公共圖書館建立扶貧數字化網絡體系,通過各地特色資源數據庫,開發、挖掘我市紅色文化、歷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的優勢,精準識別、規模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咸寧特色的文化品牌。
總之,公共圖書館參與文化精準扶貧項目,是作為公益性文化事業機構應盡的責任。公共圖書館通過利用自身優勢,因地制宜、科學規劃,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文化精準扶貧工作,不僅豐富了貧困地區人民的思想覺悟和文化生活,還推動了貧困地區人民脫貧致富的步伐,為我國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做出了貢獻。
參考文獻
[1]全國社會扶貧網.
[2]閆小斌.貧困地區文化扶貧之價值目標[J].圖書館建設,2017,5(1):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