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煥
摘 要:數學概念是事物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本質屬性在人腦中的反映,是進行數學思維的基本要素。只有正確理解和掌握數學概念,才能有效地進行判斷、解釋、推理、運算與解決問題。數學概念對提升學生的數學素質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數學概念教學,首先做到簡單導入,開門見山,形成概念;其次是巧設問題,探索交流,理解概念;第三,從已有經驗出發,在體驗和沖突中內化概念;第四,從已有基礎出發,在舊知遷移到新知中優化概念。
關鍵詞:數學;概念;教學
如何進行小學數學概念教學呢?多年的教學工作實踐,我認為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簡單導入,開門見山,形成概念
概念如何導入,將直接關系到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接受。在數學教學中,無論以什么方式導入,一要適合兒童的情趣,二要利于學生建立起清晰的表象。例如:教學分數的意義,我是這樣開門見山導入的,首先通過兩個同學分同一個蘋果,不能得到整數個,通過測量課桌,不能得到整米數,這時常用分數來表示,這樣分數就產生了。那么什么叫分數呢?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形成概念。
出示小組實驗卡:
《分數的意義》小組實驗。
分別以“一個圓(蛋糕)、一個長方形、一條線段、一堆小正方體、一堆小棒”為單位“1”。
通過實驗,得出結論:
把單位“1”( )分成若干份,這樣的( )份或( )份的數可以用( )來表示,其中一份的數叫做這個分數的( )。
實踐證明,該情景設計開門見山,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在獲得數學知識的同時,還獲得了廣泛的數學實踐經驗,在實踐活動中,形成了概念教學。
二、巧設問題,探索交流,理解概念
正確理解概念是運用概念解決問題的基礎。為幫助學生理解概念中要素的作用,需要設計相關的問題。如:教學“圓”的概念,通過巧設大小不同的同心圓和大小相同位置不同的兩個等圓的問題,讓學生分組進行探索交流,幫助學生認識圓心、半徑這兩個要素的不同作用,圓心確定圓的位置,半徑確定圓的大小。學生由此可進一步認識到:①畫一個圓,首先要確定圓心的位置,然后確定半徑;②移動整個圓,實際上就是移動圓心;③平移整個圓,實際上就是平移這個圓的圓心。這樣,學生在教師巧設的問題中探索,可以變抽象為具體,既有利于學生理解概念,又便于檢查學生是否理解吸收了概念,為解決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從已有經驗出發,在體驗和沖突中內化概念
以《面積的意義》教學片段為素材,論述概念教學應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在切身體驗和認知沖突中逐漸內化概念。
為了理解“什么是面積”這個抽象的概念,必須從具體形象的實物開始,先讓學生觀察黑板、國旗、課桌、數學書、練習本的面,得出物體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通過摸一摸,又發現物體的表面是光滑的,通過實物觀察、摸一摸,得出結論:物體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哪什么是面積呢?學生說: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物體的面積。讓學生畫一畫,從具體實物抽象到圖形,我采用了投影顯示:怎樣的圖形才有面積呢?投影顯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角,有些圖形是封閉的,有的不是,都在圖形上倒進顏色,發現不封閉的圖形倒進顏色后顏色漏了出來,布滿整個畫面,而封閉的圖形,倒進顏色后,圖形原來有多大,顏色就剛好填滿該圖形,通過這樣的形象展示,學生終于發現:封閉的圖形才有大小可言。那就是說: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該封閉圖形的面積。通過切身體驗及學生對封閉圖形與不封閉圖形認知的沖突,概念得到逐漸內化,學生終于概括出: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物體或封閉圖形的面積。這樣學生在體驗和沖突中內化了數學概念。
四、從已有基礎出發,在舊知遷移到新知中優化概念
以《什么叫比例》的教學片段為素材,論述概念教學應從已有基礎出發,在舊知遷移到新知的過程中自行優化概念。
為理解“什么是比例”,這個極其抽象的概念,必須從已有的知識“什么叫做比”開始,兩個數相除也叫做兩個數的比。首先求幾組比的比值,如:2∶3,1.5∶2.5,0.3∶0.5,8∶12,[1/6]∶[1/3],[1/10]∶[1/5],派幾名學生上黑板練習,其余學生在練習本上練習,看誰算得又對有快。完成后問:你們剛才發現了什么?學生說:有些比值是相等的。對,這個發現非常重要,可以用什么符號連起來呢?學生說:用等號連起來,得出2∶3=8∶12;1.5∶2.5=0.3∶0.5;[16]∶[1/3]=[1/10]∶[1/5],書上把它們叫做什么呢?學生說:叫做比例,那什么叫比例呢?學生很容易說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再優化一下,“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這樣從基礎出發,在舊知過渡到新知的過程中,學生自行優化概念,不用老師滔滔不絕去講解、概括。學生又感興趣,有自豪感,這樣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有效地優化了數學概念。
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要針對不同的概念,遵循教學規律,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各個概念特有的意義,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以便靈活運用數學概念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參考文獻
[1]陶之中.數學概念教學中的問題及其解決方法[J].小學數學教師,2011(3).
[2]季國棟.讓學生深透理解數學概念[J].小學數學教師,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