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瑜
中國古典舞和漢唐古典舞是兩門既年輕而又有歷史的舞蹈學科。一個始于上世紀50年代,一個始于上世紀末,所以說它們很年輕。但是它們卻又是以華夏五千年歷史文化為背景,是吸取我國古代文化藝術上最優秀作品的精髓而孕育生成的產物。中國古典舞的產生借鑒了我國的戲曲舞蹈、武術以及西方的芭蕾;而漢唐古典舞的產生更多地是參照古代文獻典籍中有關舞蹈的資料和考古文物中的舞蹈形象。中國古典舞是在上世紀50年代新創立的舞蹈學科,而漢唐古典舞始于我國古代的漢朝和唐朝等經濟文化鼎盛時期的封建社會,后來由于歷史原因在唐代之后就漸漸被戲曲所取代,更確切地說,現在所說的漢唐古典舞是根據資料另辟蹊徑復原了我國古代的宮廷和民間舞蹈。關于漢唐古典舞、中國古典舞的爭吵聲由來已久。到底誰才是真正的古典舞?誰能真正代表中國的古代舞蹈?孫穎教授的《中國古典舞評說集》認為真正能代表中國古代舞蹈的舞種非漢唐古典舞莫屬。大學時期我曾就這個論題寫過論文,初出茅廬,不知天高地厚,將孫穎教授的觀點一一反駁,現在想來真是可笑至極。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對舞蹈藝術有了更多的了解和體會之后,也改變了原來的想法。
中國古典舞是建國后,在我國豐厚的傳統舞蹈藝術的基礎上,創建起來的一個新的舞蹈學科。它是在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指導下,由李正一、唐滿城、郜大琨、朱清淵等老一輩著名舞蹈家從戲曲中整理、研究并結合中國武術的基礎和外國芭蕾舞而創立的。
談中國古典舞不得不談它的起源,以及其所依托的歷史文化背景。12世紀南宋時代,戲曲興起后就逐漸取代了唐代舞蹈在表演藝術領域獨領風騷的地位,傳統舞蹈被融入戲曲表演中,成為戲曲表現故事情節,刻畫人物的諸多手段之一,至今已有800余年。然而融入戲曲中的舞蹈,并未消亡,反而在戲曲中得到高度發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嚴格的訓練體系,創造了獨特的表演方法。這是“活”的傳統舞蹈。要建立中國的舞蹈體系,就必須將舞蹈從戲曲中分離出來,舞蹈與戲曲,經歷了從融合提高到分流的發展歷程。從1954年到1966年,這12年間老一輩舞蹈家們日以繼夜、廢寢忘食,全身心投入,始終不渝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走著,終于為中國古典舞開辟出一條嶄新的道路。經過一系列的調查研究和訪師尋寶,終于在80年代,北京舞蹈學院的李正一和唐滿城兩位古典舞老教授整理、創建出了古典舞《身韻課》,經過多年的實踐,已逐漸為中外舞蹈界和學術界所認識。中國古典舞的建立,凝聚了老一輩舞蹈家們的心血和汗水,成果得來不易,是集體創造的產物,也是一大批創建者們幾十年如一日、歷盡艱辛、鍥而不舍去進行探索、開拓、改革、創新的成果。
孫穎教授在參與創建中國古典舞教材過程之中產生了疑問,獨自研究并創立了漢唐古典舞。正如他在《十論中國古典舞》里談到的那樣,“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北京舞蹈學校成立,古典舞作為一門主課進入新型教學。對京、昆戲曲舞蹈整理、重組的教材,一時間并未覺察到有什么需要思考的問題。做下去也不外直觀感覺:古典舞要不要與戲曲的程式、風格、教材套路有所區別,是不是只體現于‘鑼鼓經’和音樂伴奏這一點不同?而且日漸思索著我們是在學戲曲,還是在跳古典舞?是與戲曲相通,還是應該自成門戶?在約定俗成的形勢之下,心里的疑團還不敢透露出來,因為說不清道不明,還沒有形成一個清晰的主張。為了平息深埋在心中的這種志忑之感,第一步想到應該讀讀戲曲史,試一試能否弄清楚戲曲舞蹈是怎么一回事。卻未料到從‘這扇門’遙遙望到了宋、元之前漫長的舞蹈的歷史,才接觸到古代舞蹈廣闊的天空。從尋找舞蹈史學資料,進一步到尋找文物中舞蹈形象資料,幾乎像海里撈針,并感覺到跳舞這宗事,像沉沙一樣,隱藏在中國文化的各個層面之中,要尋‘她’,就難以回避古老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對史的學習和思考,其艱難之處,實際是對中華民族的理解和認識。‘發微’之路無法直取或者懶取,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個子系統,千絲萬縷地黏合著幾千年來中華在精神、物質兩個方面的各種創造智慧,越鉆越覺‘林深不知處,而處處又存在著對舞蹈的文化解碼。說讀‘易’最難,實沒想到讀‘舞’竟也如此的吃力。如果這可視為理論思考、理論準備,歷時很長,二十多年。這二十多年的思考,其目的就是資源勘探,看看是否能夠重走一條路,也就是如何接續歷史流程,運用自己的資源,在新的時代和社會條件下創建當代的中國古典舞。”
這一切的思考帶來了上世紀末與新世紀初的漢唐古典舞體系的建立。其過程是艱難而又漫長的,但孫穎教授憑借其堅忍不拔的毅力以及為中國舞文化傳承發揚的一腔熱血,促成了如今漢唐古典舞盛開的局面。
孫穎教授多次在論文中寫到舞蹈是一門文化形態,應該具有其應有的文化屬性,在創建漢唐古典舞中也談論到了這個觀念。其實漢唐古典舞和中國古典舞都具備我國特有的文化屬性,都是經過歷史的積淀所形成的特有的審美體系。這種傳統的審美文化,在新中國成立后經過老一輩專家們的提煉和研磨有了新的發展和高度,在不失傳統文化藝術的前提下有了質的飛躍,成為了可以和芭蕾、現代舞相媲美的“新”舞種。
漢唐古典舞是以最鮮麗的漢唐文化為底蘊,以漢唐藝術氣質為審美主體,借用明、清以來發展成熟的戲曲舞蹈為支點,從而建立了具有我國歷史特點鮮明的舞蹈。總的來說,漢唐古典舞是在漢唐盛世,百姓安居樂業的歷史環境下所產生的,反映了當時社會高度發達,人們不再生活在社會動蕩之中,精神層面亦有了高度發展,可以說是當時社會生活的一個縮影。漢唐古典舞的課堂也有著深厚的文化意蘊,在訓練中非常強調民族個性,文化氣質和民族審美感情訓練,非常注重“氣”的培養,及“氣”之流動形態的體驗與模仿,課堂表演要求“氣、力、神、意”講究古典材神,“以神帶形”,“形必帶氣”,“形神兼備,氣韻貫通”。
而中國古典舞從其他相關藝術門類中吸取與借鑒,使其逐漸形成了細膩圓潤、剛柔并濟,頓挫有致、情景交融,以及“精、氣、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和諧與高度統一的美學特色。中國古典舞作品中蘊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國民族傳統文化屬性及精神內涵,也是當代中國古典舞得以再生、發展并與時俱進的重要原因。作為中國古典文化的另一種存活形式和表現方式,中國古典舞在豐厚的傳統文化背景上對武術、戲曲舞蹈的形象取意進行更高層次地再提煉,具有鮮明的中國傳統的文化印記,其根就是傳統文化。中國古典舞是一個特指的概念,其所蘊含的美學情趣,無不體現出中國古典舞鮮明的民族特色、時代特點和民族精神風范。它是中國古代舞蹈經典范式的歷史再現。
因此無論是中國古典舞還是漢唐古典舞,他們都是從我國璀璨的歷史文化積淀中所提煉所復原的舞蹈藝術,在現今的舞林之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并且都能體現我國特有的民族氣息和歷史文化。中國古典舞和漢唐古典舞只有共同發展、彼此交融,才能使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舞蹈文化得以完整;只有共存共榮,才能使我國的歷史文化得以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