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立勛
儀征市月塘鎮起源可追溯到漢代,因當地水月寺內潭中映月而得名。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獨特的生活環境必然形成獨特的文化風情,解讀月塘鎮的6個揚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既可以窺視出月塘的物產資源,也可以了解到當地的風景名勝,還可以研究農民的民俗喜好。毫不夸張地說,月塘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同一部“百科全書”,從物質與精神的層面全方位折射了農民的情愫與地方的風采。
“綠楊春茶制作技藝”代表了揚州茶葉制作的最高水平。如今,“綠楊春”茶葉在全國、江蘇省名特茶評比中先后獲得四十多個獎項,多次榮獲全國“中茶杯”和江蘇省“陸羽杯”名特茶評比特等獎。“好山好水出好茶”,儀征市捺山茶葉試驗場所產茶葉,形似新柳,翠綠秀氣。經過殺青、整形初干、足干、精制后,香氣高雅,湯色清明,滋味鮮醇,葉底嫩勻。沖泡后,清香撲鼻,品一口,神清氣爽,齒頰流香,沁人心脾,回味無窮。2010年6月,《揚州綠茶制作技藝》被揚州市人民政府命名為“揚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竇美、張琴深得師傅明確為代表性傳承人。事實上,“綠楊春茶制作技藝”順利步入了產業化之路,成為市場“活態”傳承的典范之一。
“謝集臭干制作技藝”,據清咸豐年間《揚州西山小志》記載“捺山一帶以豆腐作丸雜和肉食,名豆腐酡,風味絕味,他處效之皆不得其法”。晚晴民國時期,當地周氏家族為代表所制作的豆制品——臭干,脫穎而出,品質超群,享譽四方,有著“南有十二圩五香茶干,北有謝集周氏臭干”之美譽。謝集臭干聞之奇臭,入口則清咸奇鮮,細細品之,柔潤爽口,耐于咀嚼,奇香沁入脾胃。素有“嘗過謝集臭干,三日不想肉滋味”之說,其關鍵就是“選料考究、工序嚴謹、技法獨特”。雖然謝集臭干的生產逐步由手工向機械過渡,但是,其傳統工藝的精髓得到了完好的傳承。正因為如此,2010年6月,《謝集臭干制作技藝》被揚州市人民政府命名為“揚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豆食對普通百姓而言,再尋常不過,然而,月塘農民能夠獨辟蹊徑,精妙創意,將臭干打造成名動天下的美食,可見當地有著“創業創新創優”的傳統稟賦。
“月塘民歌”以方言演唱為主,配以二胡、笛子、鑼鼓、笙伴奏,其內容質樸,語言通俗,音韻優美,節奏鮮明,表達了人們的思想情感。在音樂構成上,月塘民歌屬于揚州清曲、揚州道情、揚劇的源流之一,從六合金牛山地區挖掘出來的民歌《茉莉花》后來唱響了全世界,據音樂界考證,《茉莉花》當屬“月塘民歌”的傳承演變。2010年6月,《月塘民歌》被揚州市人民政府命名為“揚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沒有廣播、電視、報紙的年代,民歌屬于地方上最具影響力的“文化名片”,從月塘民歌的影響深遠來看,這張名片何其灼灼其華、熠熠生輝。
“月塘玩石鎖”與“月塘舞鏜叉”屬于富有當地民俗風情的健身項目,前者是儀征中后山區民間一種傳統的習武健身方式,歷史久遠。月塘屬丘陵山區,盛產青石,石鎖、石擔、石爪等健身器材易得,因此,石鎖、石擔、石爪成為人們健身的好器具;后者動作有一定的技藝性和強烈的節律感,包括“晃身、旋轉、馬步、掃腰、掃頸、顫膀、踢腿”等。2010年6月,《月塘玩石鎖》被揚州市人民政府命名為“揚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1月,《月塘舞鏜叉》被揚州市人民政府命名為“揚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語說,“衣食足,知榮辱,倉廩實,知禮節”,農民自發的文體健身活動,說明了月塘地區曾經物阜民豐、安居樂業,小日子過得安逸才有余興去“玩石鎖”、“舞鏜叉”。月塘人不僅好玩,而且會玩,連健身活動都要玩出文化,玩出名堂,這代表了當地農民的一貫追求。
捺山,蘇中地區第二高峰,海拔146米,地處江淮分水嶺,蜀崗腹部。境內均為丘陵岡地,地形起伏蜿蜒,沖洼較多,素有“九沖十八崗”之稱。2010年6月,故事“捺山的傳說”被揚州市人民政府命名為“揚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山是死的,人是活的,在“捺山的傳說”中,捺山被賦予了神話的色彩,給聽者帶來無限的遐想,油然產生一睹風采的沖動。
月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詮釋了一個道理,任何一種文化現象都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影射,更是物產、民俗、地貌、情趣的“集大成者”。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對文化傳播而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地方的,越是中國的。通過解讀月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文價值,相信讀者都能悟出這樣的道理:挖掘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是民族復興偉大工程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