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潔/成都市實驗外國語學校
曾經有學生戲言:“一怕寫作文、二怕周樹人、最怕文言文”,可見很多人對文言文是多么畏懼;又有學生問過筆者:“時代在不斷發展,很多人都認為文言文和古詩已經過時且實用性不強,與當代社會脫節,為什么教育部不取消學習文言文?”筆者聞言哭笑不得,笑的是學生的無知,哭的是當代人漠視中華古文化的悲哀。中華文化五千年,總有四千八百多年在用文言記錄歷史和文化,學習文言文是對這四千八百多年文化的繼承,否則豈不是數典忘祖?不可否認有相當一部分古文的文字佶屈聱牙、晦澀難懂,但經過千年的傳承,流傳至今的更多的是優美的語言和精煉的文字,筆者試著從分析古詩詞的美韻闡述其對初中語文寫作教學的作用。
詩歌是凝練的語言,古人在寫詩詞時特別注重對景色的描寫,為的就是能夠用將作者的情感賦予景色上,使二者水乳交融,從而能夠使讀者能夠與之產生共鳴。例如在范仲淹名作《漁家傲·秋思》的上闕“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使秋日塞北邊關軍營的蕭瑟景象躍然紙上;尤其是“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备怯昧攘葦底止蠢粘鲆黄瑝验熒n茫的邊塞黃昏景色,閉上眼試想一下這樣的畫面:光禿禿的矮山層層重疊,一縷縷青煙飄過,夕陽仍殘留著余暉,只剩一座古城緊閉。寫景是為抒情,詞的下闋“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 ,將軍白發征夫淚?!遍L久的戍邊生活,卻破敵無功,無法歸鄉,夜不能寐,眼見白霜滿地,聽著羌笛悠悠聲,無論將軍或征夫都留下了思鄉之淚?!鞍姿迸c上闕“秋來”相對、“羌管”與“塞北”相對、“夜不寐”與“落日”相對、“將軍白發征夫”與“角”相對,前后呼應寓情于景,讀來令人感同身受。這是初中學生寫作文時需要借鑒和學習的,很多學生寫作總會給人一種“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感覺,不注重外在事物對個人情緒表達的影響,這也就鬧出了“我家院子有兩棵樹,一棵是梨樹,另一棵還是梨樹”的笑話。
如果說文言文用字考究,那古詩詞則更甚;杜甫曾經就留下了“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佳話,可見古人在創作時為了能夠準確表達所見所感,是如何字字斟酌的;有時一字之差就能使整篇詩詞生動活潑起來,例如:“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在創作的過程中曾經用過“春風又到江南岸”、“春風又過江南岸”等很多普通的動詞來表示春風吹來的景象,但是都不甚滿意,這些字眼過于普通,沒有生機;而改用一個“綠”字之后,一個使動用法便將江南岸邊的綠色春景如畫般呈現出來,讀來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實為妙哉!將此用法放之今日的語文習作上,同樣會為作文增色不少,學生的文學素養也會不斷提高。用詞考究、字字斟酌是我們這代人普遍缺少的精神,毛主席和羅元貞老先生也曾留下“一字之師”的美談,偉人尚且如此,何況我等凡夫俗子而?
作者在創作詩詞的時會使用到各種修辭手法,以賦予景物以情緒或表達自身感受,例如:《次北固山下》的頸聯“海日生殘月,江春入舊年”兩句,用擬人的手法使“海日”可以“生”、“江春”可以“入”,給予他們人的意志,此句與“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有異曲同工之妙;把作者在晴朗的黎明江上行舟所見到的“月未消日已升、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的景象生動的展現出來,用時序交替的匆匆不可奈,表達身為異客的思鄉之情;這種高級別的修辭手法也是我們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著重對學生培養的地方,初中階段是學生塑造文學修養和寫作能力的關鍵時期,如果能夠將古詩詞中修辭的精華之處正確的運用到語文寫作上,說不定就是通篇文章的點睛之筆。
有一則笑話,講的是有一家大人在聊天的時候說為什么讓自己孩子讀書:讓我兒子讀書就是為了當他看到夕陽余暉,腦海里面浮現的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滿口臟話。雖為戲言,但足見引用古詩名句確能給人留下文人墨客、滿腹經綸的形象,好的詩詞也確實能給人帶來的美的感受;在語文教學中應該讓學生多讀、多記經典古詩的經典名句,如果在作文中遇到意境相符的情況,引用古詩詞總會比普通的描繪要生動的些,也會給學生一種更豐富的精神底色。
筆者認為文言文和古詩詞并沒有被時代淘汰,而是在新的社會環境下同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古詩詞改變不了一個人的五官也改變不了一個人的財富,但古詩詞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神態氣質,首先就是從文章中體現出來;經典古詩之美,美在靈魂、重在實用,以上為筆者愚見,請大家校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