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艾
長沙商貿旅游職業技術學院旅游學院
2006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方案明確提出“公共藝術課程是為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而設立的限定性選修課程,對于提高審美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音樂鑒賞》課程是公共藝術類課程之一。下面就音樂鑒賞課程的地位與作用,高等職業院校該課程教學的現狀以及課程改革的方法和途徑提出一些個人淺見。
音樂鑒賞課程是通過聆聽各歷史時期不同風格的經典音樂作品,了解作者生平和創作背景,分析作品結構,體會音樂美感,領悟音樂真諦的一種審美活動。通過該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掌握各種音樂作品的類型、風格、特點和音樂的語言,培養學生鑒賞音樂作品的能力以及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高尚的生活情操。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頒布以來,各高職院校都逐步落實了相關精神,開設了音樂鑒賞課程,通過學習,學生的音樂鑒賞水平得到一定提高,審美能力有所加強,但是根據調研發現,仍存在諸多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學生音樂素質的差異化,給課程教學帶來難度。高職院校學生家庭背景不同,城市來源不同,學生從小接受的音樂教育存在很大的差異,有些學生,從小接受素質教育,參加了音樂教育課外培訓,培養了一定的音樂素養,而不少的學生,卻幾乎沒有接觸過音樂作品,甚至連唱歌也五音不全,因此,學生音樂基礎的差異化,給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重點、教學方式的設計帶來了難度。
其次,教材內容沒有結合學生的實際現狀,教學內容不合理。普通高職院校音樂鑒賞課的學生并不是音樂類的專業學生,而學校的很多教材內容太復雜、太專業,太系統,編排不合理,根本不適合非音樂類的學生,使學生學習起來難度太大,沒有多少興趣,特別是很多學生本來就認為學習這門課程對就業沒有直接意義,碰到困難就退縮了。
第三,教師水平參差不齊。很多高職院校本身沒有音樂教育或者音樂表演專業,在音樂鑒賞這門課程開設之初,院校沒有現成的教師,或者是說沒有多年從事音樂教育的經驗豐富的教師。為解決師資問題,往往是臨時引進一些剛畢業的音樂專業學生,或者從現有的教師中轉崗一些有音樂專業背景的教師,還有一些是直接從音樂專業畢業的輔導員中轉崗而來,這樣造成上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師大多或是專業不強,或是教學經驗不夠豐富的教師,他們很難做到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和手段,因材施教。另外,很多教師對這門課程的重視也不夠。音樂鑒賞課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可教師的教學還是不能忽視,作為音樂鑒賞課的教師應起到組織與引導的作用,但在實際教學的過程當中,很多教師缺乏正確的認識,對課程投入的時間與精力遠遠不夠。
第四,教學模式和方法相對單一。在普通高職院校的教學當中,教師對這門課程的教學局限在“觀賞”上,課堂教學出現兩種走極端的狀況,一種是老師全部把任務下放給了學生,利用多媒體播放音樂片段了事,而不去關心學生是不是真正地了解了作品;第二種是教師只顧自己授課,教學的內容、欣賞的方式全靠灌輸,導致課堂死板,學生對課程產生不了任何興趣。
首先,要深刻領會中央關于《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的精神和內涵,提高認識,充分理解藝術類課程對于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重要意義,高職院校的領導和教師要轉變觀念,高度重視,提高政治站位,要明確高等院校培養的是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沒有良好的綜合素質,高尚的情操,是不能很好地為社會服務的。其次,音樂鑒賞課程的作用與地位要通過正確的方式傳導給學生,要讓學生有充分的認識,樹立正確的觀念,認真學習這門課程。第三,音樂鑒賞課程一定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感興趣。興趣是學習的首要條件和前提條件,音樂鑒賞的課程沒有興趣是無法培養美感的。因此,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學改革首先要落在“興趣”二字上,教學內容上精選一些學生可能經常接觸或者通過其他途徑聆聽過的經典作品,讓學生聽到這些作品的時候有親近感,感興趣。教學方法要靈活運用多種形式,或者聆聽,或者看視頻,或者讓學生自己學唱一段,或者講解一些作品背后的精彩故事,或者是多種方式的有效結合,使學生感興趣并促進學習從興趣到動力的轉變。
高職院校音樂鑒賞課程是體會音樂美感,領悟音樂真諦的一種審美活動,目的是培養學生鑒賞音樂作品的能力以及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并非是要求學生有多高的專業水準,并非要求學生對各種音樂風格如數家珍,基于這一目的,課程內容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制定,既要讓學生有興趣學,容易學,更要以審美為重點,讓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喜歡音樂、熱愛音樂并最終能夠讓音樂成為學生一生中的重要伴侶。
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事業也在不斷的改革和創新,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已經不適合現代社會的發展。高職院校的音樂鑒賞課程,課堂教學要在“活”字上面做文章。首先,教師要充分發揮多媒體在圖片、文字、視頻、音頻展示的優勢,調動學生的感官,讓學生能夠真正多元感受,強化對音樂藝術的認識,引起情感上的共鳴。例如在欣賞“瀏陽河”這個作品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先播放《瀏陽河》這首歌曲的創作情況,用故事性的敘述作為背景,讓這種畫面感大大增加學生對這首作品的興趣。興趣是學生喜歡一門課程的前提,缺少了這個前提,課堂教學不會真正有效,所以在高職院校“音樂鑒賞”課程改革當中,一定要首先培養學生的興趣作為重點和前提,徹底改變老的灌輸式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與互動,并且成為課堂的主體。其次,要靈活的運用多種教學形式,對經典作品的教學,可以采用聆聽的方式,讓學生閉目靜聽,聽著音樂,在腦海里重現音樂的圖畫,也可以組織學生學唱經典、分組接力演唱經典,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專門的音樂會,感受現場的氛圍等等,教學形式活了,學生的參與度高了,在這個過程中真實地感受到音樂的美,也就不斷提高了興趣,陶冶了性情。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音樂鑒賞課程是欣賞美的,是陶冶性情的,是洗滌靈魂的,沒有好的師資帶領學生去聆聽音樂,去感悟音樂的美,是無法通過音樂鑒賞課程去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因此,教師的作用顯得尤為關鍵。高職院校的領導一定要高度重視提升師資水平,教師自己要主動找機會多學習。提升師資水平,首先要不斷提高教師的政治素質,讓他們認真學習黨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講話,提高教師的政治站位,明確教師的神圣使命。其次要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教學水平,通過外派培訓、到音樂團體掛職、校內組織教師音樂會、參加省級、國家級教師競賽等等多種方式提高教師專業水平,要組織教師定期參加教育理論的學習,讓他們參加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教育方法論等課程的系統學習,同時建立導師制,讓這些年輕的教師跟著經驗豐富的教師學習教學方法、學習課程教學組織形式等。第三,高職院校還應該建立以教師為中心的績效考核機制,充分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讓教師熱愛課堂、敬畏課堂,享受課堂。
總之,提升高職院校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學質量,一定要改變觀念,圍繞學生興趣做文章,改革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讓學生容易學,有興趣學,才能學好,才能真正讓學生感受音樂的美感,領悟音樂的真諦,達到不斷提高學生音樂鑒賞能力,提升綜合素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