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箐
(許昌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許昌 461000)
在網絡技術不斷革新、新媒體高速發展的推動下,受眾對新聞等信息的獲取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傳統的報紙、廣播、電視等媒介的新聞信息已經不能滿足受眾日益增長的個性化、多元化、互動化需要。而新媒體的出現,使受眾能自己成為記者、自己編輯傳播新聞,另外新媒體集合了傳統媒體的傳播模式,能實現聲音、圖像與文字的集合,受到了受眾的歡迎。
(一)新媒體傳播新聞的速度越來越快,受眾對新聞的獲取速度相應也有了更高要求。新聞強調“新”,因此受眾希望在第一時間就能獲取第一手信息。相對電視等傳統媒介新聞而言,新媒體利用網絡的及時性,加快了新聞傳播的速度,使之具有明顯的時效性。而電視新聞則需要經過采集、制作、編輯等多個環節才能進行傳播,且還有播出時間上的限制。因此,目前受眾會傾向于選擇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臺獲取最新的新聞消息。例如2013年7月6日在美國舊金山發生了韓國亞洲航班失事事件,國內微博、微信在短時間內就對這則新聞進行了跟蹤報道,并且從場景、經歷者心情等多個方面入手,而國內電視新聞在這則新聞的報道上則具有明顯的滯后性。
(二)新媒體滿足了受眾在新聞獲取上的個性化需求
新媒體的出現滿足了受眾(尤其是年輕受眾)在新聞獲取上的個性化需求。首先,傳統的電視新聞雖然采取了聲畫結合的方式,但是受眾只能被動地接受電視信號傳輸的信息,而新媒體則可以讓受眾根據自己的喜好和要求選擇感興趣的資訊或新聞信息。
另外,年輕受眾使用手機與電腦的用戶正不斷增加,只需要動動拇指就可以方便、快捷地獲取實時信息。這些年輕受眾由此也成了新媒體新聞的“自由編導”,能綜合利用文字、視頻、音頻等多種媒介手段,通過微信、微博或實拍等多種方式編輯、轉發新聞。此外,年輕受眾更能把握新聞熱點,這也是傳統電視新聞受眾大幅度減少的原因之一。
新媒體所依附的互聯網環境本身就具有互動性,能實現受眾與受眾之間、受眾與新聞編輯者之間的高效交流。在這種特性的影響下,受眾發表自身觀點、提出建議的心理需求就得以實現,這也是這種傳播方式具有人性化的主要表現之一。另外,很多新媒體的客戶端還注重迎合受眾的心理體驗,在閱讀體驗、分類信息、自主性設置等方面做出了很多人性化的設計。例如網易的手機新聞客戶端自上線以來,就針對用戶體驗做出了諸多改革:在閱讀界面上,用戶可以自己設置字體、字號;可以自由設置圖片模式、離線下載,以應對Wi-Fi或蜂窩等不同的網絡環境;用戶可以自主訂閱感興趣的模塊,如此節省了搜索的時間。
(一)加強媒體融合,重塑電視新聞編導的發展模式
電視新聞要想維持其自身優勢,必須對原有的發展模式進行改革。對此,電視新聞的編導必須打破“只此一家”的思維模式,充分利用新媒體渠道與電視直播等新模式。
在新媒體渠道的利用與交互上,電視新聞在編導的過程中應該進一步拓展電視新聞的傳播途徑,增強信息源,豐富新聞內容的內涵,提高新聞的及時性。對此,電視新聞編導應該靈活使用新媒體傳播附加信息,實現信息傳播的進一步放大。另外,電視新聞還應該學會“放手”與“合作”,例如電視新聞可以為網絡提供同步播出權,不斷提高電視新聞在網絡上的影響力,加強新聞信息的二次傳播,并逐步提高傳統電視媒體的市場知名度。
(二)遏制虛假新聞,提高電視新聞公信力
權威性與公信力是受眾收看電視新聞的重要因素之一,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出現雖然打破了“記者”在工作職位與人群上的限制,但是受眾只能從短、平、快的零碎信息中獲取事情的一面,存在以偏概全、看圖作文、肆意猜測等情況,消息缺乏權威性與公信力。因此,電視新聞編導在新媒體的挑戰下,應該明確自身在新聞傳播角色中的重要性,進一步提高新聞的真實性。在真實性的維護與虛假新聞的遏制上,雖然新媒體拓寬了電視新聞的信源,保證了新聞內容的豐富性與多樣性,但是諸多“公民記者”所發布的信息失真,甚至有的就是虛假新聞。碎片化、缺乏規范操作以及虛假性的信息難以確保新聞的質量,這不僅影響了受眾,還會對電視新聞的編導造成影響,有的電視新聞編輯為了掌握一手資源,未經核實就使用了這些信息。電視新聞在編導的過程中必須扮演好把關人的角色,剔除不真實的信息,在編導與引用的過程中需要以權威的、官方的信息或社會調查結論為準,對調查對象、事件、地域等信息進行詳細說明,有效遏制虛假信息的傳播,保持自身的權威性。
(三)樹立品牌形象,提高電視新聞編導的深度
電視新聞應該樹立營銷的理念,即將受眾作為服務的購買者與消費者,把握消費者的需求與市場的發展,注重良好形象的樹立,在鎖定市場后,提升其市場影響力,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電視新聞的長遠發展。
另外,電視新聞在編導與品牌形象樹立的過程中,不僅應做到細分市場,還應該通過增加新聞報道的深度來發揮更大的優勢。這是因為現今的新媒體雖然在新聞傳播上較為快捷,但是手機信息、網絡信息的篇幅較為簡單,缺乏生動性,不能滿足對新聞信息有著深度需求的市場,同時這種情況也造成了一種“信息速食”的現象,對社會的發展帶來了消極影響。對此,編導應該進一步提升電視新聞在內涵與分析上的深度性與專業性,利用自己在深度新聞報道上的優勢,深入揭露、持續跟蹤某一個社會現象,從而彌補新媒體在新聞傳播上的不足,展現自身在新聞報道上的優勢。對此,電視新聞應該多開展主題調查與分析類型的新聞模式,借鑒《焦點訪談》節目在新聞深度報道上的成功經驗,以彌補其他方面的不足,進一步提高電視新聞的市場占有率;在此過程中,電視新聞應該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向新媒體平臺發布求援信息,提高信息的豐富性與說服力。例如在2015年11月26日的《焦點訪談》中就對“我媽是我媽”的問題進行了深度報道,并且在微博上發布了線索征集。
總而言之,新媒體的發展雖然為電視新聞帶來了重重挑戰,讓后者重新思考了受眾的覆蓋、公信力的提高、技術的靈活利用等問題,但是新媒體也讓電視新聞的信源、信息內容得到了豐富。電視新聞在新媒體時代要想得到長遠發展,必須正確面對現有環境,有效利用新媒體的平臺與網絡信息技術,靈活發揮自己的公信力、權威性,在加強公眾互動,打造個性化服務的基礎上,開拓新的發展路徑,實現電視新聞的長遠發展。
[1]劉俊兵,譚麗.具有媒體傳播屬性視頻的特征分析——以本土網絡自制視頻傳播為例[J].大眾文藝,2017(08).
[2]王曉樺.基于社交媒體的短視頻傳播模式及問題研究——以用戶自制短視頻為例[J].新媒體研究,2017(08).
[3]張梓軒,湯嫣,王海.動態社交語言對表意功能的革新——探析“移動短視頻社交應用”賦予新聞傳播的新空間[J].中國編輯,2015(05).
[4]許小青,劉開驊.移動微視頻傳播的用戶行為心理特征——基于騰訊微視平臺的探析[J].云夢學刊,2015(05).
[5]高崇,楊伯溆.微視頻的內容主題發展趨勢分析——基于對新浪微博官方短視頻應用“秒拍”上高轉發微視頻的研究[J].新聞界,2016(12).
[6]覃楚涵.社交媒體與新聞網站對突發性事件的信息傳播比較——以微博、人民網對“天津濱海爆炸”事故的報道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