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晴空月
學寫作,更需要的是釋放和激活。
“教學自由和應試,是不矛盾的,如果應試是教育的全部,那反而容易了。”這是郭初陽常掛在嘴邊的話。他孜孜不倦地追求“有趣、有料、有種”的語文課堂,堅持以誠實、嚴謹的態度促進語文教材的建設。
1996年,郭初陽從杭州師范學院中文系畢業,分配至杭州市翠苑中學教初中語文。因業績突出,于2003年被調至杭州外國語學校——杭州一所頂尖名校。
郭初陽上課不拘一格,講一切他覺得好的東西。他堅信語文課堂是人生的展開,要提供給學生一個多元的空間,呈現創造的多種可能。中國古詩詞是漢語言的精華,怎樣講解古詩詞一直是教學的難點。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詩意中的生活,生活中的詩意”,郭初陽鼓勵學生們用現代詩的語言改寫古詩。“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在孩子的筆下就變成了:踱步的聲音遠了/孤獨地登上西樓/凝固的空氣/一片/靜/清秋夜月如鉤/照著梧桐的寂寞/院門生銹的銅鎖/幽/一池凄清剪不斷/一團愁緒理更亂/顯微鏡下的心思/只剩/愁。
郭初陽的語文課總有新鮮的視野和豐富的信息量,讓學生們驚奇。他著意培養學生現代公民的判斷力、同情心、正義感和參與熱情。他提倡“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在他的課上,學生們在翻報聲中評議時事,已是習以為常。《南方周末》成了他們試筆的園地,獨立精神、自由思想、實踐能力都蘊含其中。如《強身健體,不止長跑》《嘗嘗“輸”的甘味》《女廁重修,公民第一步》等,學生們發表的每一篇習作都取自日常生活,結合了自身的觀察與思考,提出了建設性的建議。
青少年的成長伴隨迷茫,但他們厭惡說教,渴望具體把握自己的生活。郭初陽深感當今學校教育中,性教育和死亡教育嚴重缺失,他在實踐中不斷思考、探索。2004年春天,一名學生的爺爺去世了,他一度痛苦抑郁到想要休學。郭初陽帶領全班一起觀看紀錄片《生命的盡頭》,影片真實記錄了男主人公赫比從患病、治療、彌留直至死亡的全過程……如此近距離、客觀冷靜到略帶殘忍地與死亡對視,于孩子們是頭一次。
通過觀影和輪番討論,孩子們終于可以直面死亡,并一鼓作氣把所思所想梳理成文。“人死了并非一無所有,有一些東西留下了。”“相對赫比而言,我所經歷過的一切痛苦都是微不足道的。”一名學生說:“許多老師的課像一堵墻,而郭老師的語文課是窗,透過它,可以沐浴自然的陽光,可以仰望生命的星空。”
在杭外任教六年,郭初陽多次獲全國語文教學大賽之冠,并出版課堂實錄集《言說抵抗沉默》,成為當今語文教育界領軍人物。
2006年10月,郭初陽到杭州明珠實驗學校為六年級學生講授《弟子規》。這是一所民工子弟學校,他遇到了“刺頭”學生田磊。田磊很聰明,但非常叛逆,經常曠課,對父母也很無禮。郭初陽答應他,只上一節課就讓他走。
課堂上,郭初陽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父母,然后說出《弟子規》中自己最希望孩子遵守的兩句,以及最想刪去或修改的兩句。他把所有的選擇和答案歸類,上課時就結合著這些具體的來自學生的想法進行對話。
這樣的設計,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在場的感覺,都有參與對話的必要。呼聲最高的三句話分別是:出必告,返必面;父母責,須順承;父母教,須敬聽。在郭初陽的引導下,學生們各抒己見,課堂氣氛非常熱烈。在討論“父母責,須順承”一句時,郭初陽問:“為什么會希望自己的孩子遵守?”田磊答道:“如果我的孩子犯了錯還不虛心接受,那就要讓他明白這個道理,不然他會走上歪路。”
這堂課讓田磊很受觸動,他學會了換位思考,理解了父母和老師的苦心,不再叛逆。
田磊喜歡魔幻小說。第二次課堂上,郭初陽就帶領學生讀《納尼亞傳奇》第一部《獅子、女巫和魔衣柜》。分角色朗讀環節結束后,他給每個學生發了剪刀和膠水,讓大家自由地在這本書第15章剪下任意的字或詞,拼成一首詩。詩的主題不限。孩子們的情緒沸騰了,圈畫、裁剪、創作。田磊的詩是這樣的:夜里/兩只貓彼此追逐/到/清晨/的灌木叢中……郭初陽說這首詩“清新自然,畫面感與節奏感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田磊的淚水在眼眶中打轉:這是他第一次得到公開表揚。
郭初陽用各種新鮮有趣的方式,打開了學生靈感的閘門。田磊說:“聽郭老師的課讓我好激動,每節課我都沒有開小差。”他從此愛上了語文,愛上了閱讀與寫作。
2008年秋天,郭初陽辭職,與朋友共創“越讀館”,進行語文教育的探索與實踐。
黃子瑜是一名勤奮的初二學生,其他學科都很優異,唯獨作文是短板。她說:“老師說我寫的都是流水賬。”郭初陽笑道:“流水賬有什么不好?我們的自由寫作訓練就叫‘記流水賬’。”郭初陽教她誠實而勇敢地記錄生活細節,把那些“無意義”的事物,變成生機盎然的世界,他稱之為“細微派”。著眼微物,信筆寫來,沒有寓意,沒有教訓,沒有主題,有的只是自斟自酌式的獨白。彎下腰去系鞋帶,等上菜的幾分鐘,晨起對鏡的一瞬茫然……“在越讀館,每一次寫作都好像哈利·波特的九又四分之三站臺,帶我去往一個全新的世界。”黃子瑜在一步步的驚喜中越發自信。
郭初陽提倡精讀少寫,寫作數量不需要很多,兩周認真寫一篇作文就可以了。“現在很多人都有個誤區,以為作文要多寫才好,甚至要求孩子每天寫隨筆。事實上,如果不是出于自發的寫作,強迫性的寫作練習幾乎沒有效果。”
2012年元宵節,郭初陽給孩子們帶來一堂特別的創意寫作課:謎中謎,燈謎里居然藏著寫作秘訣。50分鐘的課堂,孩子們歡笑、尖叫、沉思、爭辯……熟悉了謎語的創作規律,孩子們開始制謎:“天天在海里,姓張不姓李,好看又好吃,還會吐黑水(打一動物)。”“兄弟三十二,個個南瓜面,走路沒有腳,互吃沒有腿(打一休閑用具)。”平時一個小時也憋不出幾個字的孩子,在短短五分鐘內創作出如此精妙的文字。郭初陽說:謎語充分體現漢語的趣味性、語言表達的精準性,在元宵節這樣的特定氛圍里,讓孩子學習運用規則創作謎語,就是打開多個視角,點燃孩子的創作激情,激發他們的潛力。孩子們交出的作品證明,學寫作不一定要去摘抄好詞好句,不一定要去背誦范文,更需要的是釋放和激活。
目前,畢業于一所重點師范大學的田磊,實現了理想:當一名像郭初陽那樣的語文老師。今年,黃子瑜就要從清華大學畢業了,她特地回到杭州看望恩師郭初陽,給他看自己的長篇小說初稿。她在博客上深情地寫道:“越讀館好像心靈角落的小型私人博物館,這里沒有任何刻板的講解和說明。這里有文字,有電影片段,有家具和明暗搖曳的光線,光線里漂浮著塵埃般的無論何時何地的回憶……如果你愿意,就能在其中發現你所給予它們的靈韻,和它所創造的新的一部分自己。”郭初陽感慨地說,這是對自己工作最好的獎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