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景武/惠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基礎部
遂溪醒獅活動有著很深厚的民間群眾基礎,遂溪醒獅團是村民自發組成的民間藝術團體,其散發著芳香的鄉土氣息。遂溪醒獅是以傳統節日、民俗風情等為文化依托,才使遂溪醒獅得以源遠流長、世代相傳并繁榮昌盛。
民間傳統節日是一個長期和復雜的文化結構體,反映出了各地方不同人民的生活觀念和習慣、道德和文化特點,是社會長期發展的歷史性現象。除了傳統節日以外,民間各種風俗傳播體育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為多姿多彩的傳統民俗體育節日活動增添了一份喜慶。
就以湛江市遂溪縣洋青鎮水流村委管區為例,每年舊歷二月十四是全年最大的“年例”,所謂年例也就是祀求來年豐收和保佑家宅平安。在年例當天,鎮上的各家各戶都為迎神、祭神而殺豬殺雞;一般以三到六戶人家為一個單元,燒一頭豬,接近正午,每個家庭都會派代表出來迎神、祭神,燒豬居中,每個家庭的雞鴨圍繞放在四周,正對著東門。一旦聽到炮竹聲或鑼鼓聲,就知道醒獅團和神佛到來了,每個人都要忙碌起來,有的人忙燒香迎神,有的人忙點炮竹,首先看到是醒獅團的五彩旗隊,之后伴隨的是神佛前來“四方會神”,一般是由醒獅團開路,每家每戶看到獅子就把炮竹扔到獅子腳下,獅子就會舞動獅頭到處亂跳;之后是由當地組織的醒獅單練比賽和多獅表演。首先,是每個醒獅團派出一組醒獅出來雙獅對練,就是你進我退你攻我守,各不相讓;多獅表演是依據事先擺好的“上樁采青陣”進行醒獅表演,場面有高難度動作,非常刺激。表演結束后,各家各戶把自家的迎神和祭神的燒豬、雞、鴨帶回去給各自的親戚朋友一起享用。年例放煙花是最后的儀式,剛滿周歲的男丁的家庭都要為神佛獻上一排煙花炮,是用來以答謝神佛保佑他們家的香火旺盛。
通過實地考查,發現民間傳統節日相關的慶祝的儀式都非常復雜和按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辦事,不容馬虎,人們的言行舉止都受到嚴格的約束。年例是遂溪地區每年的盛大節日,當地村民通過傳統民間的盛大節日聚集一起,來慶祝一年來的辛苦勞作,大家一起唱歌、跳舞,村民借助這種傳統節日加強團結和表達情感,從而體現了在新時期下村民對將來美好生活的憧憬。
民間風俗來源于民間的生產勞動,民俗節日的起源與傳承經過長期的發展和變化,慢慢演變成聚民間風俗和民情于一起的綜合體,風俗民情往往反映于一個地區人們生活習慣、倫理道德和價值觀念,在不同地區民間風俗對人們的生活起居、飲食習慣和待人處事都的不同的影響。一般來說,民間風俗與傳統特色節日是緊密聯系的,各自有自已的特點,并形成豐富的民俗風俗文化。例如,每年舊歷二月十四是洋青鎮的年例,打鐵村每年年初八就是當地一年一度“開光節”。民間風俗通過與當地傳統特色節日相結合形成了具有地區性的民間體育、游戲和活動,并得到廣泛開展。遂溪通過廣泛開展各種民間藝術活動表演,可以顯現出不一樣的民間風俗,如黑絲糖銅鑼、古村西賓舞、湛江龍舟和陶鼓吳、雷州話劇、遂溪醒獅等,從不同方向和角度層面可以看出各自的民間風俗,都擁有深厚的鄉土文化。
民間風俗很多是通過當地特色傳統節日顯現出來的,就比如遂溪的年例;在遂溪下面的鄉鎮的年例舉行時間又有所不同,一般來說都是從年初五開始到舊歷的三月中,而且每個地方的年例風俗又呈現出不一樣的風采。比如,洋青鎮的年例“龍”有三十八條,“獅”有四十八頭,寓意著世世代代都興旺發達;不僅如此,各頭醒獅還不同的分工,通常以四頭獅為一組,分成12個小組,以東面為主方向,順時針方向進行“游神”,四獅分別為“請”、“除”、“祝”、“送”四種,意思就是把神佛請進門,然后除掉家里的不干凈的東西,把祝福送到每家每戶。不同地方的年例“游神”還有不同的風格,比如沙塘鎮的是上午舞獅、舞龍,下午村民用香案、祭品來進行醒獅采青。當夜,除了白天舉行游神,在晚上還舉行醒獅采青、上高樁的比賽,里面的動作驚險,讓人大開眼界。傳統節日活動在“年例游神”的帶動下顯現出濃厚的民間風俗,對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有特殊的意義。
總之,從傳統節日中可以看出遂溪地區的民間風俗,而民間風俗是通過傳統節日來顯現的。周偉良說,傳統節日活動像一面歷史鏡子,它從一個側面記錄了不同時期人民的精神生活和民俗風情,看到他們歷史、經濟、物質生活、審美觀、等各種文化現象的產生、發展和傳承。紅土醒獅文化發展到現在已經成了遂溪人民內心驕傲,具有鮮明特色醒獅紅土文化活動,融合到了人民的生活和豐富了遂溪人的精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