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琳/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
21世紀以來,隨著無線網絡技術和可攜帶智能設備的興起與發展,智能手機支持的移動社交網絡平臺上的學習是一個創新的趨勢,是21世紀越來越受到歡迎的學習模式,它為語言學習提供多樣化的多媒體素材,同時移動社交網絡平臺能讓學習者和教師隨時隨地相互溝通,賦予了語言學習新的魅力。
與傳統學習相比,這是一種全新的學習體驗,移動社交網絡平臺上的學習有更多的優勢和獨特的功能,所需的設備,如智能手機和平板機等,造型緊湊,重量輕便,無線網絡的發展使學習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發生,只要學習者愿意,他們可以隨時隨地學習,利用零星時間學習,大大提高了時間的利用率。同時,師生交流、生生交流也可以隨時發生,平臺提供即時交流和反饋信息的功能。
20世紀70年代,協作式學習理論在美國開始發展起來,于80年代末期,引入中國,隨后,許多學者投身于理論研究和實踐當中。(馮娟,詹國華,2008)協作式學習是一種教學策略,能夠在群體中促進群體成員合作,以完成共同的目的,同時,基于所有成員在同一組的表現,優秀的學生獲得獎勵。它涉及到與他人協作學習的方式,信息的交流,學業問題的共同解決,學習任務完成的檢查,和以口頭或書面形式征求反饋的方法。(畢鵬暉,2014)
協作小組成員共同討論問題,有效溝通,互相幫助解決問題并相互依賴來完成既定任務。總的來說,學生可以在協作團體互動學習環境中取得更大學業進展,并在小組成員的鼓勵和激勵下,保持持續的學習積極性。
與傳統教學方式不同,協作式學習中,教學活動設計必須有效地運用各種協作式學習的教學活動,老師是教學的指導和促進者,學生和協作小組成員一起學習達到共同的學習目標。(張曉梅,2013)協作必然涉及共享---共享專業知識、時間、問題、解決方案、責任。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責任巨大,共享教學為學生和老師創造效益。
通過這種學習方法,學生不再獨自學習或者操練,而是與小組成員互助共贏。學習過程中,協作小組成員具備共同的學習目標,人人參與活動,都有獲得學習成果的均等機會。教師負責組織和管理協作式學習小組,設計學習任務,促進小組成員有效溝通交流,啟發組內成員探索性發言和回饋。這種學習方法促使小組成員具備個人責任感,相互依賴,積極交流溝通,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和團隊精神。(張霞,羅文花,2014)
移動網絡社交平臺上的學習是一種便攜式學習方法,在移動網絡技術的加持下,為學生提過隨時隨地的學習機會。學習者可以通過移動技術掌握任何知識或技能。當學習者手持移動手持設備,如PDA、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或其他便攜式技術設備的時候,他們就擁有了靈活的即時網絡連接,在任何時間和地點學習想要的內容。(陳建鈞,2014)
同時,各種移動社交網絡應用軟件的開發和流行為教師和學習者提供了一個平臺,展示和分享學習內容并提供無線兩端的雙向通信,至此,溝通和互動成為學習過程中的必要部分。移動社交網絡平臺上的學習的固有特征就是創造環境和資源讓學習者有效地溝通和交流。
移動社交網絡平臺的便攜性、即時性和交互性,營造一種自由交流和分享的學習環境,學習者在老師的指導下,小組其他成員的激勵下,探索豐富的學習資源豐富,彼此交流和互動。(李瑩,2013)它有助于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學業成績,促進學生培養積極的心理素質和社會技能。
諸如微博、qq、微信等移動社交網絡平臺,提供創建群聊功能,小組成員可以上傳和分享視、聽、說、寫各類文件,小組成員可以自由下載文件。教師可以以公示的方式公布學習任務,組員學習過程中,可以隨時把學習進度和成果上傳和分享,教師和其他組員可以即時下載、評閱并以@的方式,給出反饋意見。切實的做到了師生、生生的有效互動和溝通。
2016級的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的英語專業學生104人為受試者,根據高考入學考試英語成績,分為4個平行班,以《英語閱讀與寫作》課程為實驗載體,4個班中2個實驗班,2個常規班。實驗班和常規班總計人數各位52人,4個班的閱讀教學要求、教學內容、教學課時、測試題目保持一致,相同教師進行教學。常規班應用傳統方式進行英語閱讀教學,包括課堂教學、課后作業的布置和評獎、答疑時間的安排等。實驗班同學在開學就在授課教師的指導下,在手機上下載微信,建立微信學習群。通過微信這一移動社交網絡平臺,分享閱讀資源,交流閱讀心得,提交閱讀作業,完成閱讀任務,并在每次活動或者作業后,群成員進行互評,給出互評成績或者評語。通過這個實驗,作者希望通過移動社交網絡平臺上的協作式學習方式能增強學生的英語閱讀動機,提高英語閱讀的成績。
實驗歷時4個學期,作者首先利用問卷方式,對實驗班學生和常規班學生的英語學習積極性進行了評估,4個班的學習積極性都比較一致,成較高水平。實驗前英語學習積極性調查問卷分析數據如表1:們相互溝通、鼓勵,友誼在學習中升華,集體觀念和意識得到加強,素質教育和
表1 實驗前問卷調查比較表
不一定 否實驗班 常規班 實驗班 常規班 實驗班 常規班喜歡英語學習 36 37 13 13 3 2人數統計是檢測項是否花時間進行課外英語閱讀 36 36 12 13 4 3
實驗進行過程中,每學年的最后一周,以問卷的方式,在實驗班和常規班對比調查學生的英語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水平(表2),同時,以試卷的方式比較實驗班學生和常規班學生的學習水平(表 3)。情感教育得到了實現。移動社交網絡憑條上的協作式學習強調以人為本,重視提高學生語言理解能力和培養學生學習熱情和興趣。
目前的研究表明,英語閱讀課堂上
表2 實驗一年后的問卷調查比較表
人數統計檢測項不一定 否實驗班 常規班 實驗班 常規班 實驗班 常規班喜歡英語學習 41 30 4 19 3 3是是否花時間進行課外英語閱讀 41 27 3 21 4 4
表3 實驗前后英語學習對比表
注:高考成績為實驗前測成績。
班級 前測平均分 后側平均分 前測及格人數 后側及格人數常規班 61.5 58.5 30 22實驗班 59 68 28 38
從上表可以看出,實驗班和常規班的學習起點是基本一致的,但經過一年的不同學習策略之后,實驗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平均比例從69.2%上升到86.5%,學習動機明顯有所加強,學習成績也有所提升。而常規班同學的學習動機有所下滑,同時,成績也有所下滑。
研究主要探索了移動社交網絡平臺上的協作式學習和英語教學之間的關系。目前的研究表明,移動社交網絡平臺上的協作式英語學習可以有效的應用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并發揮積極的作用。實驗班的大多數學生提高英語學習動機和學業水平。網絡上協作式學習創造了一個輕松自由的環境,學生能夠相互交流、溝通、給以積極的反饋和幫助。總的來說,移動社交網絡平臺上的協作式學習有利于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和思考的維度,增強學生的情感交流與合作意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引入移動社交網絡平臺上的協作式英語閱讀學習,在實驗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一定程度上說明這樣的教學策略是可行。但是,不得不承認,研究有極大的局限性。首先,實驗時間有限,實驗結果不代表普遍性。其二,實驗班和常規班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成績的變化,沒有顯著的差異,同時,實驗班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成績是否會保持一致的提升狀態,也還是未知數,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論證。其三,協作小組成員的個體差異也是研究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某些學習成績好的同學不愿意在小組中做出貢獻,認為是浪費時間;而小組中反饋積極的學生,也許是成績后進學生,無法對閱讀任務和其他小組成員的作業完成情況做出有效的英語反饋;有些學生不參與到小組協作活動和任務中去,只是保持安靜,等待答案的出現。其四,授課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工作負擔大大增加,需要隨時隨地關注微信群上的學生信息和反饋,并做出及時、有效的回應。
但移動社交網絡平臺上的協作式英語閱讀學習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發揮的積極作用不容忽視。作者認為,不能因噎廢食。移動社交網絡平臺上的協作式學習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探索,使研究面向更大范圍的學生,以更豐富的課程為載體,尋求更優的在移動社交網絡平臺上協作式學習的方法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