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國/永登縣第一中學
人類社會發展至今,分為不同種族、不同國家。在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中國的文明史自始自終沒有中斷過。很大程度上,這得益于中國自古以來的家國情懷。對于中國人來講,家是歸屬,而國是家的保障。悠悠中華五千多年的歷史中,對內各民族相互融合,對外共同抵抗外族侵略,家國情懷作為中國文化的基石,一直融入其中。
家國情懷究其字面的意思講就是一個人對家庭、對國家的仁愛之心、關切之行。為家盡孝、為國盡忠,重視家庭而又胸懷天下,以國為家、愛國愛家。這是作為單個個體,對所在群體的牽掛與熱愛,是愛家、愛國主義情懷的融合。
家國情懷,在最初主要是起源于古代知識分子的愛家愛國之心,又在儒家思想等中國古代思想大家的傳承下進一步發展,歷經數千年風云變幻,伴隨著民族內的戰爭與融和以及對外族入侵的抵抗,進而發展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理念。家國情懷已深深埋在炎黃子孫心中,無數中國人給自己兒女取名“安家”、“治國”,這是炎黃子孫家國情懷的延續。
“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2012年11月,習近平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用平實的話語指出,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家國情懷是炎黃子孫最高度統一的愛國情懷。無論是家庭里父母長輩們的言傳身教還是電視新聞等多媒體的傳播,亦或是學習課堂中教師的敦敦教誨都讓家國情懷得以一代代傳承下去。近些年,隨著教育改革的大力推行,積極推進家國情懷教育在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舉足輕重。
高中是整個教育體系中十分重要的一環。從生理上講,學生從高中開始陸續進入十八歲成年階段;從實際上講,學生從高中開始陸續決定未來的發展或進入大學、高職等學府繼續深造或直接步入社會,成為社會人;從精神上講,高中是學生們形成成年后獨立人格的關鍵時期;從長遠講,高中學生將是未來十到二十年社會的生力軍。在這個階段大力推行家國情懷教育對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愛家、愛國主義情懷至關重要。家國情懷的教育不僅關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人格、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飽含責任心的處事方式,也關乎學生未來家庭的和睦美滿,更關乎國家的未來發展。只有青年一代良性傳承家國情懷,愛國愛家、心系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才會營造無數個幸福美滿的家庭,有了無數幸福美滿的家庭才能促進整個社會的良性發展,整個社會的良性發展才能最終使整個國家興旺發達、國富民強、更具凝聚力。
而語文教育本身就是中國文化的基石,比如偉大領袖毛主席,古往今來無數家國英雄本身也是優秀的文人墨客,語文教育因其學科特點可以說是最適合融入家國情懷教育的。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融入家國情懷教育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和價值。家國教育既能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又能提高學生的愛家、愛國主義情懷,在客觀上提升學生的語文成績,在主觀上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一舉兩得。無論是對于增強學生將來對家庭的奉獻,還是促進未來學生對國家的貢獻,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明晰了家國情懷教育融入高中語文教學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之后,我們需要進一步考慮如何才能更好地將家國情懷教育融入到高中語文教學中,也就是家國情懷教育融入高中語文教學的路徑。
在新課改實施以前,我們傳統的語文教學多數以老師講、學生聽為主,甚至是老師寫板書、學生抄板書,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有限,照本宣科,一切以應試為目的。以蘇武牧羊一課為例,在舊的教學模式下很難讓學生與老師所講內容產生共鳴。新課改實施后,許多新型教學模式如雨后村筍般涌現出來。以蘇武牧羊一課為例,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教育模式會更有利于學生切身體會兩千年前蘇武的家國情懷。課堂中學生們分組學習并探討所學內容,此后讓學生設身處地假想自己如果是蘇武會如何應對匈奴的關押……這種輕松的教學模式,讓每個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體,可以在無形中認同蘇武的愛國思想,進而加強自己的家國情懷。
仍以蘇武牧羊一課為例,教師在授課時,如果同時還融入其他愛國主義教育故事,例如在蘇武之前的張騫歷盡千辛萬苦兩次出使西域,以及在蘇武之后班超不畏艱難出使西域的故事,博古通今中讓學生更好的體驗到和蘇武一樣愛國愛家的仁人志士的家國情懷,進而產生共鳴,使課堂教學質量得到升華。
家國情懷教育是一個長期而漫長的過程,不能僅僅拘泥在一天、局限在一課。在高中語文的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有目的的經常提及當下社會的一些關于家國情懷的真實事例。比如官民合力抗洪、官兵英勇救災、優秀的科學家黃大年為國家死而后已的事跡等等,讓學生時刻謹記家國情懷教育。
總之,家國情懷教育對于高中語文教學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與價值,將家國情懷教育融入高中語文教學中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