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利平/益陽職業技術學院
隨著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中西文化差異成了人們關注的重點。對待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要有高度的文化辨識度,否則,將會在跨文化交流中產生誤會,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和損失。增強對中西文化差異認識和了解,對跨文化交流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西方人視時間為一項有限的資源,所以他們會試著去愛惜時間且加以管理,甚至對自己的日常生活也會進行精心安排,有些人習慣隨身攜帶記事本,好隨時留意所預訂的約會與工作的截止日期。他們總是竭盡所能地利用有限的時間,而相比之下,我們在時間的使用上較為隨意,行動常常會根據周圍的環境發生變化,靈活性和隨機性較強。
西方人十分重視效率,風靡全球的快餐業充分體現了他們對效率的重視度。在他們看來,工作的時候就應該全身投入,追求效率,而他們衡量一個人的標準也主要是看其“做了什么”,而不是“是什么”。而慢節奏在我們的客套話中略見一斑,如:“慢走”,“慢慢吃”,“慢慢玩”等。如今,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行動派。
中國人家庭觀念很強,血緣關系、親情倫理在腦中根深蒂固。國是最大家,家是最小國,家在中國人心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凝結力。家的凝聚力源于親情,源于孝道。而西方文化中突出個人主義,其崇尚平等、追求獨立。在西方,親人之間界線分明,老少聚餐,各自付款,以子女脫離父母獨立生活、自由發展為榮。
中國人彼此見面時,喜歡問對方“去哪兒?”“吃了嗎?”等,而西方人可能會茫然、困惑,甚至引起誤會,因為不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人并不會認為這是問候語。而西方人見面時喜歡談論天氣,而不會涉及讓對方懷疑的問候。
中國文化注重身份、輩份、親屬等關系,在稱呼語中表現鮮明,如: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堂叔、姐夫、嫂子等。而西方的家庭觀念不如中國的強烈,因此稱謂不如漢語復雜。如:“grandmother”既指奶奶,也指外婆;“uncle”、“aunt”對應中國的伯伯、叔叔、舅舅,姑媽、嬸嬸、舅媽等。英語中不分堂表兄弟姐妹“cousin”對應漢語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在西方的人際交往中,人人平等,父母、子女都可以直呼其名,而在中國人看來似乎有違情理,或不禮貌。我們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注重的是“仁禮”一體
口語交際中,西方人更簡單直接,而中國人更顯含蓄、委婉。比如,當英美人向我們表示贊揚或祝賀時,我們即使心里高興,但語言表達上還是會謙虛謹慎,這也是受“謙虛是一種美德”的思想的影響。而對于中國人的謙虛回應,英美人可能會誤認為對方質疑于自己的判斷。當西方人聽到有人夸獎或祝賀自己時,總是會直接回應“Thank you”并流露出喜悅之情。
不同民族的語言有著不同的顏色詞系統,中西方顏色詞亦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并從整體上可以反映出一個民族或國家的審美與喜好。中國文化崇尚中國紅,其象征著喜慶、吉祥、勝利、好運或受歡迎,所以我們常說“開門紅”、“走紅運”、“大紅人”等,這些無不體現了中國人在精神上和物質上的追求。而西方文化中的red則象征著殘暴、流血,如“the red rules of tooth and claw”;它又象征激進暴力,如“red hot political campaign”;它也象征著危險、緊張,如“go into red”等。
西方人十分注重個人隱私權。日常交談中,他們一般不會涉及對方的個人隱私問題,包括:年齡、婚姻狀況、收入、工作、住所、選舉等。同時,他們還特別注重個人的私人空間。他人房間里的文件、信件和其它文稿都不應隨意亂動、亂翻;需要借用別人的物品,必須先征求對方許可。空間距離也很在意,即使在公共場所,人們都會自覺地為他人留出一定的私人空間。比如排隊時他們總習慣和別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離。
中國和美國,地處不同半球,不僅在時間上“顛倒黑白”,生活習慣上也有許多“相反”的差異。中國人姓在前,名在后;美國人名在前,姓在后。中國的通訊地址是由大地方往小地方寫,直至收信人姓名;美國的通訊地址是先從收信人姓名開始寫,直到國別;中國人認為雙數吉利,美國人認為單數幸福;中國出租車亮燈時表示沒載客人;美國出租車亮燈時表明已載客人。中國姑娘可以告訴你年齡,但不會告訴你生日;美國姑娘可以告訴你生日,但不會告訴你年齡。
語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響。要想在跨文化交際中做到游刃有余,就必須了解異國語言的特定文化背景,對中西文化差異做到心中有數,從而增強跨文化交際中的語言規范意識,更好地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