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靜昇/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
近幾年來,寧波的流動人口在不斷增加,并隨著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逐步轉化,貧困生勢必成為高校中的一個引人注目、影響頗大的群體。 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高校貧困大學生的比例約為 15%~30%,已占在校生相當大的比例。于是,各大高校越來越重視貧困大學生的自助育人的工作,開設了各類針對貧困生的獎助學金。
那么這個有著受助經歷的青年群體,由于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往往具有自卑焦慮等個性特征。這些特征不僅阻礙了他們本身的成熟和成長,也對其將來步入社會帶來諸多不利影響。因此,研究受助青年群體的狀況和發展規律,盡快解決有受助經歷的青年如何提高社會融入度的有關問題,已成為擺在國家、社會及有關部門面前的一個重要任務。
1、調查內容確定與方式選擇
對受助青年的成績,平時愛好,朋友交往,畢業傾向,獲獎情況,以及行為習慣或者已工作的工作態度,社會交往,行為處事和辦事能力等方面進行調查。 共分為問卷與訪談兩方面。
2、調查問卷設計
總共24題,共分為學生和已工作人群兩個板塊,通過簡單問題來了解身邊人對受助青年的了解程度,從側面了解現代受助青年群體的心理狀況以及生活情況。
表1 受助青年在校基本情況匯總
?
對得到的問卷進行數據分析,可以發現受助大學生在校期間不少同學都熱心于組織工作并有小部分表現優秀,成績一般都在中上游,整體印象良好(見表1)。
經過調研發現有著受助經歷的青年群里目前的現狀一般為對理想實現的途徑感到迷惘與壓力重重。
根據我們在寧波的調查研究可以發現,這些青年大部分都會選擇工資高的崗位,而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崗位相對較少。
表2 受助青年對于工資高與是否感興趣分析圖表
XY 感興趣 工資高 小計良好 40(25%) 50(31.25%) 160一般 10(20%) 30(60%) 50較差 0(0%) 0(0%) 0
根據我們的訪談內容分析來看,他們在學校的時候經常做兼職,可以幫助他們較快的在社會中適應工作。在采訪的過程中我們還了解到對于工作中的困難會更加理智冷靜應對。
通過電話采訪企業管理人員的方式得知剛剛畢業進入工作崗位的青年在工作職位的晉升情況不容樂觀,而在工資報酬方面卻有著很大的提升空間。在3-5年之后晉升途徑會通暢一些。相對于一些家庭情況較好的職員來講,受助青年在工作中的表現較弱。
對受助群體社會融入度調研之后發現受助經歷對寧波青年社會融入度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1)家庭因素,不同的家庭所住的生活環境也會有差別,有些受助者的家庭從小就家境比較貧窮。而另外一些受助者是因為家里發生不幸,而導致家境貧窮。因此這使得他們普遍有較強的自尊心、內向、敏感、多疑,常將許多真實想法壓抑在心里、情緒低沉、自卑感強。(2)社會因素,一些社會的眼光導致一些有受助經歷的青年出現自卑心理。在采訪中,我們發現有些來自東部沿海地方的受助大學生在中小學的時候就收到了資助,而且老師也非常關心他們。這有利于他們克服自己內心障礙,減輕自卑感,這有利于日后更好地融入社會。
簡單地說,受助群體社會參與的理念體現在一定范圍內,盡可能地參與到幫助貧困學生,不僅給予他們物質上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他們精神上的幫助。對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1)首先要加大扶貧的力度,提高獎學金的分發金額。(2)通過對受助群體進行心理疏導。(3)支持受助群體參加志愿活動,樹立回報社會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