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翩翩/三亞學院外國語學院
電影是大眾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是一種較為高級藝術表現形式,同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電影已成為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手段。當今,中國的國力日益強盛,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民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有著越來越高的要求。電影作為“精神食糧”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了快節奏生活里人們的普遍休閑、娛樂選擇。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與無限商機吸引了國外電影商的注意,越來越多的國外電影隨之涌入中國市場。2017年,在中國國內上映的英文影片共65部,很多都在中國收獲了較高票房。這其中,電影片名的翻譯起著排頭兵的作用。成功的電影譯名能夠吸引觀眾眼球,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讓他們愿意到電影院去觀看。這也是電影片名翻譯的直接目的。除了商業價值以外,英文影片名的漢譯還涉及信息傳播、文化交流、藝術鑒賞等多重目的。本文將以翻譯目的論為理論基礎,從電影的信息功能、美學功能、文化功能和商業功能對英文電影名的漢譯的翻譯策略進行探討和分析。
翻譯目的論是翻譯功能派理論的重要理論之一,是由德國學者費米爾和諾德等創立。Skopos一詞來自希臘語,意思是目標。除了Skopos,費米爾米爾還使用了相關的“目標(aim)”、“目的(purpose)”、“意圖(intention)”和“功能(function)”等詞。為了避免概念混淆,諾德提議對意圖和功能作基本的區分:“意圖”是從發送者的角度定義的,而“功能”指文本功能,它是由接受者的期望、需求、已知知識和環境條件共同決定的。
在費米爾的目的論框架中,決定翻譯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眾——譯文所針對的接受者;受眾不同,所采取的翻譯原則和翻譯策略相應的也不同。原文作為目標受眾的信息來源,其地位遠不及它在對等論中的地位。諾德則認為,翻譯目的論(Skopos)的核心概念是:翻譯過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體翻譯行為的目的。
翻譯目的論認為,所有翻譯活動遵循的首要原則是“目的原則”,即翻譯應能在譯入語情境和文化中,按譯入語接受者期待的方式發生作用。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即結果決定方法。除此以外,翻譯還需遵循“連貫原則”及“忠誠原則”。“連貫原則”指的是譯文必須保持語內連貫性,使讀者能在適合的語言環境下感受到譯文的帶入性。“忠誠原則”指譯文需要誠實的反映譯文想要表達的意思,而忠誠程度由譯者所秉持的。在翻譯目的論的三大原則中,目的原則和忠誠原則作為普通適用原則,貫穿于整個翻譯過程,且忠誠原則從屬于目的原則。
電影片名作為該電影的點睛之處,能夠向觀眾傳達該電影所涵蓋的重要信息,如大概內容,所屬類型,主要人物等。因此,電影片名在翻譯時一定需要涵蓋和傳達電影的重要信息,其翻譯的質量和準確程度會直接影響到觀眾的選擇。如2017年1月上映的一部名為“Nerve”的影片,片名“Nerve”指的是一款充滿冒險和挑戰的直播游戲。中國大陸版的譯名為“玩命直播”。該譯名十分直觀的告知觀眾這部影片與時下流行的直播有關,而“玩命”二字會吊足觀眾胃口,會讓他們十分期待這部一聽就讓人覺得緊張刺激的電影。
電影是一種高于生活的藝術形式,所以電影片名在翻譯時必須具有一定的藝術鑒賞價值,即美學價值。2017年3月上映的名為“Logan”是演員休杰克曼主演的金剛狼系列電影的第三部,也是該系列電影的完結篇。Logan是片中男主角的名字。該片的大陸中文譯名為“金剛狼3:殊死一戰”,該譯名不僅在結構上與“金剛狼2:武士之戰”保持了一致,成語“殊死一戰”更是藝術化的表達了英雄遲暮的無奈,讓觀眾一看到這個標題,就能感受到電影的基調和想要傳達的情緒。
一部電影可以被稱作是藝術作品,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同時它也具有極強的商業性。所有電影只有進入市場,走近觀眾,才能在最大程度上的廣為人知,產生價值。因此,電影片名的翻譯不僅要貼切的傳達影片涵蓋的信息,具有一定美感,最重要的還是要能為廣大觀眾接受,從而更好的為影片起到廣告宣傳的作用。例如:電影“Kubo and the Two Strings”(魔弦傳說)、“Sing”(歡樂好聲音)以及“Life”(異性覺醒)的漢譯名相較于英文版原名都更具吸引力,朗朗上口,容易被觀眾牢記。
相對于其他文體,電影片名更簡潔且具有高度概括性,英文電影名尤為如此。多數的英文電影名都是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結構,長度大都不超過3個詞。中英兩種語言在語言特點和行文習慣上都有很大的差別。所以,譯者在進行英文電影片名的翻譯時,不僅要考慮片名的美感和商業性,同時也應考慮中英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性,在跨文化的背景下實現語言的完美轉化。
直譯是電影片名翻譯中最常見的翻譯方法之一,是指在片名翻譯中根據源語和目標語的特點,在目的語中找到與源語文本幾乎或者完全對等的表達。用“直譯法”翻譯電影片名能在表達方式和思想性上與原電影名保持較高水平的“一致”,讓讀者較為直接感受到影片的氣息和氛圍 例如2017年3月上映的電影“Beauty and Beast”被直譯成了“美女與野獸”,該片取材于格林童話,且在1991年由迪士尼公司搬上銀幕,已經為中國觀眾所熟知。此次上映的真人版影片仍沿用了直譯版的漢譯名,不僅不會讓人覺得突兀,反而會喚起無數觀眾的美好回憶。
在電影片名翻譯中,有時直譯過來的片名過于單薄孤立,且無法一目了然的讓觀眾對影片有個直觀的認識。這時,譯者需要拋開英文電影片名的語言形式,從片名的意義出發、對電影進行整體把握、提煉影片中的精髓、充分發揮譯者的主體性,并賦予電影全新的漢譯名。意譯適用于承載獨特的西方文化,特別是語言文化的電影片名的翻譯。例如2017年2月上映的電影“Ballerina”,如果按照片名直譯過是芭蕾舞女或芭蕾舞女演員,這樣一來,觀眾很容易將這部片子定位為一部敘事片,即講述關于一位芭蕾舞者的故事。而實際上,這部片子是一部動畫片,兼具喜劇片與歌舞片的特點。最后,其漢譯名確定為“了不起的菲麗西”,這看似和原英文名毫無關系,是在上則把主人公的名字和她在片中傳奇的經歷都涵蓋其中。“了不起”在中文中是極高的褒揚,這個定語很容易激發起中國觀眾心里對主人公的好奇心,從而讓影片收獲較好的認可度。
有些片名雖然能按字面意義直譯,但譯名不夠傳神,這時可以采用直譯和意譯相結合的方法,即在原影片名意思的基礎上適當地進行調整,根據影片的內容和風格增詞或減詞,從而更好的還原片名的精彩。例如2017年3月上映的影片“Genius”,其漢譯名為“天才捕手”,其所講的故事是一位天才作家與發掘他的伯樂之間的故事。如果將該片直譯成“天才”,并不能完全體現出影片所表達的內容,加上“捕手”二字,不僅在結構上更加符合中文的四字格的行文習慣,在主題思想上與原片也更貼近。
除了以上提到的三種翻譯策略,英文影片名在進行漢譯的時候還可采用其他的翻譯方法,如改譯、創作性翻譯等,無論選取哪種翻譯策略,都是為了實現譯者或電影本身的某種目的。
綜上所述,在英語電影片名翻譯過程中,其本質是兩種語言之間的文化傳遞與轉換,;其過程就是從一種語言符號轉換到另一種語言符號的再創造活動;其最終目的是譯者根據原影片的主題內容及文化背景將影片被譯語國家的觀眾所接受并引起共鳴,成功推向譯語國家市場,從而創造巨大的經濟價值。因此,目的論視角下英語電影片名翻譯應實現信息交流、文化審美及商業價值等功能,所涉及的翻譯策略也較為多樣,主要有直譯、意譯或二者結合等。通過靈活的運用各種翻譯策略多角度可再塑影片的藝術魅力。總之,目的論視角下英語電影片名翻譯要求譯者綜合運用各種翻譯策略兼顧追求商業價值以及強調藝術美感,讓觀眾過目不忘,樂于觀看。
參考文獻:
[1]Reiss Katherine,Vermeer Hans J. Grundlegung einer Allgemeinen Translationstheorie[M].Tübingen:Niemeyer,1984.
[2]Nord 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賀鶯.電影片名的翻譯理論和方法[J].外語教學,2001(1):59~60.
[4]張錦蘭.目的論與翻譯方法[J].中國科技翻譯,2004(1):35~37.
[5]王惠玲,張碧航.目的論在電影名翻譯中的運用[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9):158~161.
[6]李靜.功能目的論下的電影篇名翻譯[J].影視翻譯,2012(6):13~15.
[7]郭鳳華.從翻譯目的論角度談英文電影片名的翻譯[J].蘭州工業學院學報,2015(4):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