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科技大學
散文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它不像戲劇一樣具有強烈的矛盾沖突,也不像小說一樣有龐大的背景體系和曲折的故事情節。它是處于詩歌和小說之間的過渡性文體,反映的往往是一定生活中的某些時空、情緒或思考的片段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散文教學時,應當引導學生透過作者寫的錯綜復雜的表象,抓住各細節當中的聯系,從而最大程度地體察作者情感。
在論述如何在文本細讀中引導學生把握作者情感時,筆者將援用來自L老師執教的一堂案例課。課文為臺灣作家劉克襄所寫的《大樹之歌》,這是一篇包含作者深情的敘事性散文。L老師的教學以字開啟貼近作者情感的篇章,又以濃情的詩歌收尾,整節課寓文于情,渾然天成。同時L老師適時點撥,收放自如,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啟發了學生的心靈,引領學生們走進作者,把握情感。讓他們不僅體會到了寄托在大樹身上的生命意義,也領悟了作者對新一代孩子們的期望,整個課堂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散文閱讀教學中,一個良好的開端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當散文本身富有情感內涵的時候,教師若能巧妙地結合文本內容,對導入進行構思,能讓一堂課從良好的情感氛圍當中展開。上課伊始,L老師呈現出大篆體的“”字,讓學生們來猜一猜這是什么字。這個問題一經拋出,立刻就點燃了整個課堂,引發了學生們濃烈的好奇,學生們由此產生了七嘴八舌的討論,雖然大家都沒有說得很準確,但每個人都展開了豐富多彩的想象,得出了不同的屬于自己的答案。設置“猜字導入”的妙處,不只在于L老師的匠心巧思,更因其深厚的漢語言底蘊作為支撐,使一個好的課堂從此起步。隨后,L老師適時告訴學生們答案:“這是‘樹’字。”緊接著L老師通過說文解“樹”,恰到好處地引導學生初步體會作者對樹的敬仰之情:“樹,吸取日月之精華,閱人世之滄桑,自古以來就備受人們敬重?!贝朔擅钚缘膶耄瑸榻處熞龑W生貼近作者的情感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礎,營造了合適的教學氛圍。
在散文教學中,教師朗讀能力的高低也與引導效果的好壞息息相關。在一段富有新意的文學性導入過后,L老師對課文進行了范讀,L老師嗓音條件良好,也很懂得運用自己的聲音和朗讀的技巧。通過他聲情并茂的范讀,學生們初入情境。短短十來分鐘,L老師就用他幽默生動的語言、渾厚磁性的音色、情真意切的朗讀,一下子感染了學生,拉近了學生和作者之間的距離。
散文之中作者情感的流露是很微妙的,言語之中通常不會像詩歌那樣直抒胸臆,相較而言,顯得更為內斂。因而體察散文當中的情感,更多的需要讀者去發現細節,在細節當中找尋作者情感釋放的蹤跡。
在“把握大樹形象”的教學環節中,L老師始終處于引導者的位置,從未直接把答案拋給學生,甚至連問題也沒有直接問出來,無論是問題,還是答案,都是通過帶領學生細讀文本,發現問題,然后找出答案。L老師由點到面,帶領學生聚焦到文中提到大樹的五個動詞這一細節之上,“這四個句子中,有些詞語的運用很特別,你發現了嗎?”
“冬末時,我們去北海岸拜訪一位爸爸的老朋友?!?/p>
“以前爸爸去金山賞鳥,都會順路去探望它。”
“我們仔細探視這位老朋友,它的枯枝已有一些紅色的嫩芽,準備掙出天空了?!?/p>
“我們把樹洞清理了一下,偷偷地把魚網拉下來。然后,離去之前,向樹身行禮、祈禱?!?/p>
從L老師的提問中,可以看到他依然是站在學生閱讀的視角進行的引導。如此循循善誘,學生們逐漸走進了作者的內心世界,透過這些小細節,窺見了作者隱隱流露出對大樹的情感。學生們給出了答案:“拜訪”、“探望”、“探視”、“行禮”、“祈禱”。由此可見,作者是多么地尊重這棵大樹,儼然已經將大樹視為了一位長者。課堂深入到此處,抽絲剝繭,層層推進,借由細節窺見了作者未直白流露的真情,如此才算真正貼近了作者。
在一般的閱讀教學中,教師通常將介紹作者這一教學內容置于教學導入的環節中。然而L老師卻不這么認為,課堂快結束時,他給大家播放了一段劉克襄的采訪片段,是作者本人此文的創作心得。這一做法有助于學生們更深地去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從而自身也能滿懷敬畏之心對待萬物生靈。筆者認為,這樣也不失為一種新穎的教學法,不是通過了解作者來讀懂文本,而是真切地把握文本之后,更確切地感受作者之感,體察作者之情。
散文教學情到深處,教師也可以選擇表達自己的情感,從而更好地帶動學生感知文本情感。這種做法可以是教師分享自己的解讀和感悟,也可以像L老師所做的那樣——以神來之筆作為課堂的結束——呈現了自己就課文有感而作的一首小詩《你是大樹,我是孩子》,既展示了個性,又融自己的情感于課堂之中,學生在這過程中也進一步加深了對作者情感的把握。
散文教學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情感教學,教師應當將散文的脈絡、作者的情感了然于胸,結合上述引導教學法法,從而在文本細讀中有效地引導學生把握作者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