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大學藝術學院
復調音樂是當前多聲音樂結構中最關鍵的一項表現形式,這種工作體現著十分健全的邏輯觀念和較強的技術手段,所以逐漸成為了音樂的重要表現手段。在《調性游戲》這部作品中,我們也可以對亨德米特的作曲理論特點進行理解。這一作品中吸取了巴洛克復調音樂語言精髓的基礎性,通過這種方式更有效的展現作曲家的個性思維。亨德米特也希望借助這一個作品來證明,作曲技術和直接性、音樂表達之間并不存在矛盾。基于此,下文就將對亨德米特《調性游戲》結構風格進行研究。
在無調性和多調性飛速發展的上個世紀,亨德米特是一個十分明顯的傳統主義者。其認為調性應該和自然界的重力一樣,屬于自然力。好的音樂,對調性關系也是有著不同的處理方式和技巧,壞的音樂,則是對調性的忽略。所以,在某種程度而言,調性也是雜亂無章的。同時,亨德米特也在強調單一調性的必要性,認為每個結合的音群中都應該有一個根音,有且只有一個。
這部作品中的調性是根據作曲家自創的作曲技法理論,也就是將泛音作為基礎,對十二個半音的順序進行重新排列,對這十二首賦格曲不僅需要實現在順序上的創新,同時還應該具備大小調式不存在差別,只有調性中心的特點。《調性游戲》這部由二十五首樂曲組成的套曲是共同建立在一個C調上的作品,所以C調也是對整個樂曲進行控制的單一調性,在對調性的排列順序上也是按照作曲家自創的調性對音序進行全新排列。由于整個作品中的賦格呈現大多為四五度關系,也就是為了對調性中心音的地位進行明確,而中心部位則是借助調性自身的表現力對音樂的豐富性進行體現,這種方式轉變了調式中的色彩對比,使得樂曲中的調性也可以實現更有效的延伸和拓展。
在當前亨德米特的和聲體系建設和發展中首先應該對和弦構成法進行研究。作曲家認為當前和弦已經不是用傳統的中三和弦層疊作為基礎原則的和聲原則,而是需要用自創的音序對和鉉進行制作。此外,作曲家也需要借助音序一的關系等級對音序二的音域進行明確,將和弦的音程性質和價值劃分為不同的兩個方面,其分辨的根據則是判斷中和弦中是是否具備三全音音程。所以,作曲家也會將包含了三全音音程的和弦劃分為一類,相反的則認為二類。但是僅從三全音這個條件很難對豐富多彩的和弦可能性進行發揮,因此作曲家也需要按照和弦音的位置和二類和弦的數量將其進行更為細致的分組。
孤立的和弦結構無法形成音樂,而是應該在和弦與和弦的連接環節中才能產生和弦效果,具備更為突出的音樂作用。傳統的和弦連接往往也是對功能性關系的有效連接,但是在亨德米特的音樂世界中,雖然和弦材料被有效拓展,但是在和弦之間的連接方式上,不同的作曲家也有著不同的邏輯依據,也就是按照相鄰的兩個和弦進行根音的連接,在此環節中提到的根音和傳統工作中的根音概念也有著極大的差距,是按照音序二中的音程價值作為問題的分析標準。
但是根音關系也不能成為對和弦中連接價值進行判斷的唯一標準。因為即便去掉和弦根音,和弦之間仍然會存在較大的問題和差別。比如對于同一根音的和弦也可以組成不同結構的和弦。所以,如果僅僅依靠根音作為對和弦連接和處理的依據也必然會存在不全面性。因此對于這一問題,亨德米特也補充了另一條和聲原則,也就是在和聲運動開展中借助不同的力量進行補償。
經過對亨特米特作品的分析可以發現亨德米特十分重視對位性,并且也將其作為音樂思維的基礎組成環節。在傳統音樂發展中對位就是將調式和聲作為基礎,同時對音程性質劃分比較嚴格的音程。但是亨德米特在發展中則是創造性的采用了多種新鮮而精密的對位法技巧,同時對于水平方向上的對位重視程度也要比垂直方向的重視程度更高。在此種方式下也產生了十分不協調的效果,出現了更為新穎的結構布局方式,這也是亨德米特自身獨具的現行對位作曲方法,這一方法的應用也使得這一套曲被稱作是最具學術價值的里程碑式音樂作品。
綜上所述,這部作品雖然誕生于新古典主義時期,但是這也不意味著這一作品是具備統一風格的作品,而是代表了一種更大創作取向和美感的態度,由于這一表現風格呈現著多種多樣的趨勢,所以不同的作曲家在最終的作品表達風格上也會存在十分明顯的差別。偉大的音樂創新者亨德米特更擅長將古典音樂體裁形式和全新的音樂進行結合,從而用線條織體對和弦織體進行替代,更是用其最為獨特的創作手法實現了音樂發展形式的突破,對于整個西方乃至世界的音樂素質提升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希望在本文的研究下對于相關研究者也能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
[1]馬磊.欣德米特《調性游戲》的調性觀念——以兩首作品為例[J].音樂創作,2015,28(3):141~143.
[2]項葵.20世紀賦格新語言-亨德米特《調性游戲》結構風格研究[J].藝術教育,2014,64(10):137~139.
[3]趙力.《調性游戲》中的“潛意識”——談欣德米特創作中調式、調性的多重意向性[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4,27(2):60~65.
[4]黃洛華.超越傳統銳意創新——析興德米特《調性游戲》[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5,39(1):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