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龍江大學
中國主要的建筑形式是方形或長方形的建筑體制,在《詩經》等古代文獻中,有“作廟翼翼”這樣的描寫,這就說明當時木建筑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并且具有審美功能。而西方建筑的材質主要是石頭。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臘的神廟等等。建筑家維特魯耶的經典名作《建筑十書》提出了建筑的三個標準:堅固、實用、美觀,這個標注也一直影響著后世建筑學的發展。
中國建筑把木頭運用的得心應手,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結構的可能和特點,講求“線條美”,擅長以線造型和以線傳情,這種情感的抒發大都滲透著理性,表現出一種理性的美。中國傳統建筑中的木質的梁、柱就很有“線”的藝術感染力,因而中國建筑被譽為“木頭的史書”;西方古典建筑的藝術風格表現的是人與自然對抗的美,石頭和混凝土等建筑材料是屬于質感堅硬、冷峻、可塑性強的東西,但在質地上,是陽剛氣十足的。
中國建筑空間規模宏大,是平面展開、相互連結的群體建筑,它特別看中的是各個建筑物之間的平面整體性,如秦始皇陵的兵馬俑坑,場面甚為壯觀。而西方建筑,就不是平面鋪開的,它沒有整體性和復雜性,就是一座座獨立的向上堆起的尖頂,例如埃及的金字塔等。
還有,西方人的主要建筑大多是供養神的廟堂,如伊斯蘭建筑、哥特式教堂等,而中國主要是宮殿建筑,即給在世的君主居住的地方。中國自儒學占統治地位之后,在觀念、情感和儀式中,就更進一步的注重天人合一和崇尚自然的思想。所以,中國建筑的代表是入士的、與實踐生活環境聯系在一起的宮殿宗廟建筑。在中國建筑的空間意識里,提供了某種明確、實用的觀念,不重視強烈的刺激或認識,而重視生活意緒的渲染。中國建筑的平面縱深空間,使人置身于一個相對復雜的亭臺樓閣中,進而感受生活的安逸和環境的和諧。
中國的建筑物有著很強的對稱性,充分的展現出一種比較莊嚴、方正和井井有條的意味。所以,中國單個的建筑如果和西方比起來,會顯得相對低矮,而且比較平淡。但就整個建筑群來說,它卻結構方正,井然有序,氣勢磅礴。與西方的石制建筑有所不同,中國傳統造型特別講求線條美,所以中國木結構建筑的屋頂曲線和向上微翹的飛檐就顯得十分重要了。有線的曲折,再配上寬厚的正身和闊大的臺基,就會使整個建筑很安定,并且有踏實之感,體現出了一種協調、舒適、實用的效果。《阿房宮賦》里所描述的:“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勾心斗角”,就是飛檐的真實寫照。這就不同于西方建筑,西方建筑通常是垂直發展的,并且建的又高又大,比如羅馬可里西姆大斗獸場高48米,圣彼得大教堂,高137米。它們往往是以比較夸張的造型和尺度來展示建筑的崇高和永恒。除此之外,西方建筑,尤其是歐洲建筑,比較追求雕塑般的建筑美,在神廟以及其他重要建筑物的立面上,習慣于設以柱廊,用來表現抽象的人體美。在西方古典建筑中,尖塔樓和孤立的紀念柱隨處可見,這些莊嚴的建筑物也表現出了西方人崇拜神靈的狂熱。
中西方建筑的差異主要是由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所決定的。物質環境、社會形態以及人的思維方式的不同,影響了中西方建筑風格的不同,加之地域阻隔,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中西方建筑都處于相對封閉的系統內且獨立發展的狀態。
中國的建筑以平面和封閉為特點,這與中國地形平坦、幅員遼闊有關,中國的農業文明還造就了中國人安土重遷的傳統,側重于線條美;西方歷史起源于古希臘,古希臘以山脈著稱,所以他們不可能像中國一樣以平面為主,而是要采取立體的發展模式,此外,古希臘是海濱國家,海洋文化造就了西方人的探險精神和樂于挑戰的天性。
中國的建筑主要受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的影響,始終沒有離開平面鋪展的理性精神的基本線索,例如“禮教”、“陰陽論”等等,講求尊卑,有著皇權至上的政治倫理觀,所以在建筑上,也按照尊卑的地位來建設。還強調事物的互相轉化和對立統一,這在建筑上表現的是臨時的概念。受五行學說的影響,中國建筑往往用一個主色來調控整個建筑的色彩,色彩與自然息息相關,也代表了對自然界的尊重。中國人講求天人合一,采用木材作為主要材料,樸實又易于改造,像中國人的性格,有親和力。由于西方是多元化社會背景,所以色彩性往往很華麗,他們以個人為中心,使其建筑也顯得個性張揚。以石頭作為主要材料,也像西方人的性格,樂觀、冷漠。
建筑見證了人類的進步和歷史的發展,中西方作為兩個迥然不同的民族,建筑藝術自然也都別具一格。我們無法評判其美丑,但是我們要加強民族間的文化交流,維護好多元文化,實現共同繁榮!
:
[1]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三聯書店,2017.
[2]張偉.中西方建筑美學差異[J].科技視界,2015(15).
[3]杜小軍.淺析中西方建筑文化差異[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6(10).
[4]任厚洪.從美學看中西方建筑文化差異[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