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嘉興市秀水中等專業學校
“風格”從設計角度來講是指藝術作品在整體上呈現的有代表性的面貌,其形成受到時代、社會、民族等歷史條件的影響。中式風格服裝興起于21世紀,之前,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人們在服飾上偏愛西式或休閑裝,使得中式服裝長久以來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從2001年,上海的APEC會議上,各國領導人穿著唐裝參加會議,影響了很多民眾,讓唐裝成為一時之風尚。再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禮儀、奧運健兒等著裝,均為中式服裝樹立了一道“風景線”。隨著中國地位的逐漸提高,注重于追求中式意韻的挖掘,已成為新中式風格服裝更深層次的設計需求。
傳統的中式服裝在款式上偏愛寬衣博帶,喜歡使用斜襟或對襟的款式,款式較單一、裁剪平面。傳統的平面裁剪不強調人體的特征,不注重塑造人體。且由于受儒家思想、封建道德和保守審美意識所影響,在衣著上以遮蓋為美,反對人體暴露,使人體被服裝所封閉包裹。
中式風格服裝上,圖案是一種常用的服飾語言。先秦時期的十二章紋、清時期的補子,官員的服飾上都有社會等級象征的圖案,從這些服飾圖案就可以區分穿衣者的官階和身份。平民傳統服飾中喜歡用喜鵲鴛鴦、連年有余、四季花卉等傳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式圖案不僅是一種服飾語言,也體現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古代中國在紡織業、制瓷業等手工領域取得的成就世界矚目。在這種自給自足的經濟形式下,服裝面料以天然纖維面料為主,包括棉、麻等植物纖維及羊毛、蠶絲等動物纖維。天然纖維最大的特點就是具有很好的舒適性,其中蠶絲面料更是變化豐富,有雍容華貴之感。
傳統服飾色彩因為受到生活習慣以及歷史文化的影響,把紅、黃、青、白、黑視為正色,并賦予色彩獨特的象征性。尤其是紅色,是中國人象征吉祥的色彩,更是我國名族色彩精神的代表。色彩和圖案有相同的作用,都可以代表身份地位。且中國傳統服裝在色彩搭配中注重協調色與對比色的運用,對現代服飾的色彩搭配也有很深的影響。
中式風格服裝中,刺繡是主要的工藝之一。到清朝時期,刺繡工藝已經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境域,更有“衣必錦繡”之說。除此之外中式服裝中還包含了印染工藝、鑲、盤、貼、鏤等各色的手工工藝,十分精湛,不僅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也是各時期人民生活藝術的寫照。
創新款式可以取其型,結合西式服裝來進行創新。如旗袍元素與西式褲裝的搭配和創新,成為了一個兼具中西式風情的服裝,時尚氣息濃厚。新中式服裝的市場定位不僅要做講究生活品質品味的社會階層,也要做青年人的定位,這也是中式服裝能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新中式風格的服裝在圖案的創新設計上,應不遺余力的發掘傳統圖案。如抽象概括的幾何紋樣,形象具體的山水花卉等圖案。面料的圖案設計、花紋的設計與運用還可帶有后現代風格,不同民族和國家的傳統紋樣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新中式服裝面貌的更具多樣性、時尚性、國際性。
面料的選擇與創新,是新中式服裝發展的重要原因。利用材料的視覺與觸覺特征以及材料之間的對比來達到某種效果,是中式服裝設計的新思路,更符合現代的審美趨勢。面料的選擇與創新途徑比較多:一是在面料加工和再造上尋找新的賣點;二是開發出創造性的素材;三是不同材質的面料組合;四是將傳統素材前衛地運用。都是中式服裝受矚目的設計趨勢。
色彩是民族精神的標識,是設計的重要元素,也是中國人對哲學的獨特思考的體現。在“新中式”服裝的配色上,可嘗試高級灰,棕色系再配以一些中國紅點綴東方情懷。在體現中國傳統色彩特點時,青銅色、唐三彩色、傳統建筑色、青花瓷色等都可以成為新中式服裝的創新靈感。
在新中式服裝設計中,服飾審美的價值取向上多選擇區別于現代紡織印染審美共性的圖案,并選用扎染、特種轉印、噴繪、雕繡、刺繡等工藝制作出特殊風格的服裝。還可運用多種工藝手段反常規地將成衣或面料做皺、弄破,以期創造出更獨特和富于聯想的質感,增強視覺沖擊,來滿足人們標新立異、不肯趨同的心理需求。
總之,在“漢服熱”、“詩經熱”、“龍文化熱”等傳統文化的回歸以及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讓我們透過歷史的印記,尋找到新世界的線索。未來的中式服裝設計既需要深刻理解本土文化,也需要深入了解世界領域的時尚規則,在學習中羽翼漸豐。在這樣一個文化交融、全球互動的時代,我們的“新中式”服裝要抓住各種交流與體驗的機會,在不斷的表現與創新中擴大影響、探索未來。
:
[1]劉衛,史亞娟.現代中式服裝造型設計研究[J].紡織導報,2013(3).
[2]向紅維.淺析現代中式風格男裝設計方法[J].大眾文藝,2012(18):76~77.
[3]彭容.中國傳統元素在中式品牌服裝中的運用研究[D].上海:東華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