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深圳市龍華區委宣傳部(文化體育局)
當前我國的教育方式中,對音樂教育的關注度遠不及其他主干學科。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并非是教育工作者不認可音樂教育的功能,而是他們忽視了音樂教育所能夠給學生帶來的精神層面的素養提高。理想情況下的音樂教育以創造性,審美實踐活動為主要開展內容,這與當前經濟型社會關于新型人才的培養模式不謀而合,滿足了社會對高素質全面發展人才的需求?,F在的音樂教育方式,在滿足社會層面人才素質培養的基礎上,更應該注重對精神層面素養的提高。傳統的音樂教育集中關注的是知識與技能的傳授過程,而忽略了音樂所獨具的情境和氛圍,學生脫離音樂情境所學到的創造和表演內容難免顯現出和理想情況中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相悖的非藝術和反藝術的形式。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文化創新意識的缺失,音樂教育的意義也就難以實現。為此,筆者提出應當加強民主精神和主體意識作為音樂教育活動的動力來源,創造一個人人參與其中,共享音樂的生活方式和參與審美實踐活動的音樂教育方式。
審美是音樂教育培養的最終目的,會欣賞音樂的人一定具有一定的審美能力。將審美實踐作為當代核心音樂教育的理念,在音樂教育界獲得了普遍推崇。相關學者和當代的音樂教育家們紛紛表示,只有將具有革命性的全新價值觀和培養目標的音樂教育融入傳統教育模式之中,才能全面的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培養出精神和物質層面都較為富足的復合型人才。美國教育學家貝內特·雷默曾指出,音樂教育應該集中在讓學生通過和音樂的接觸,培養理解、欣賞音樂的方式和方法,從內心產生對音樂的興趣,從而積極投入到音樂的學習和接觸當中。這一說法強調了參與音樂實踐過程中人內心的心理活動狀態和對音樂的感悟和體會,能驅動人向著更高標準的審美方式進步和發展,從而獲得審美能力的提升。此外,音樂所具有的獨特性還表現在學生能夠結合音樂即興的表演和演奏。這一過程中音樂與學生自身的感知和聆聽能力相結合,以豐富多樣的表演形式展現出來,讓學習者通過內心對音樂的感覺形成了音樂實踐的實質性體驗。與其說音樂體驗更注重對感知的意義,不如說音樂體驗者在感受音樂的過程中,有更多的機會去探索和理解豐富多樣的音樂情感。另一方面,對于當今高等院校中的音樂教育,需要結合民主精神和民主理想作為當代音樂教育的新目的和新方向。
身為音樂教育的參與者,在對未來的音樂教育發展方向做出展望之前,首先應該認清當前現實中歷史情境為音樂教育所帶來的影響。目前階段的音樂教育正經歷著從單一技能的模仿傳授向復雜復合型的創新能力的培養轉變的過程。很多實踐性的研究表明,音樂教育并不是單純技巧的模仿和傳授,而是一種與文化、歷史和社會等多元性因素相關的全方位的藝術表現形式,它能夠體現足夠高的文化自覺性和主體意識。當前音樂教育的體驗和表演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教師需要針對這種情況制定新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更注重對音樂原創性、即興創作和涵蓋多元文化、合作學習等多種交流方式的培養。當代音樂教育涵蓋著復雜的歷史情境,能夠表現出的社會文化特征也十分豐富。同時教育的對象也前所未有的廣泛。新文化表象對不同的受眾而言都有著不同的感受。此外,音樂教育者還應該將本土的文化和傳統音樂相結合,提高學生對音樂世界的興趣,促進其深入理解和音樂情懷的培養。
綜上所述,當代的音樂教育應該更加注重對音樂實踐的重視程度,同時多角度地推行音樂教育的新模式,讓音樂教育的受眾能在多種多樣的教育形式中感受音樂所創造的氛圍和意境,從中近距離的感覺音樂教育的內涵與本質。堅持知行統一的音樂審美實踐觀,也能為音樂教育取得實質性的成效奠定堅實的基礎。只有推行民主理想和民主精神結合的教育理念,才能建立起人與人之間最真摯的情感。
:
[1]柏拉圖.柏拉圖對話集[M].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420~421.
[2]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430.
[3]庫恩.走近真實—科學、意義與未來[M].龔勛,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郭聲健.音樂教育論[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4:32.
[5]雷默.音樂教育的哲學——推進愿景[M].熊蕾,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3.
[6]李曉陶.論當代音樂教育改革[J].教育前沿,2006(02):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