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師范大學
評價理論是系統功能語言學對人際功能的發展延伸。評價理論主要分析語言的詞匯意義,從而揭示語言使用者的觀點和立場。翻譯作為一種跨語言行為,應使原文和譯文在語言使用者的詞匯意義上實現對等。
晚清西學翻譯是中國歷史上第三次翻譯高潮。西方小說在體裁和內容等方面都不同于中國傳統小說,被梁啟超等人認為是可以救國救民的文學方式。因此,西方小說被大量譯入中國。(王宏志,1999)在當時眾多的西學翻譯家中,林紓是與嚴復并列的大譯家。康有為在1912年寫的《琴南先生寫萬木草堂圖,題詩見贈,賦謝》一詩的第一句便說“譯才并世數嚴、林”。(陳福康,2002:120)因此,林紓可以說是晚清西方小說譯者的代表。本文選取林紓譯作《黑奴吁天錄》中的第二章為例進行探討。
王宏志(1999)曾經指出,晚清時期外國小說的翻譯是一種暴力的行為。譯者以改寫的方式翻譯外國小說,使譯本符合當時中國的主流價值觀,從而達到他們自己的政治目的。本文將以態度系統這一體現語言使用者意識形態的語言工具為理論基礎,從這一新視角來探討晚清翻譯小說的意識形態。
《黑奴吁天錄》是晚清翻譯家林紓的代表譯作,它由美國作家哈里特·比徹·斯托所著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翻譯而來。本文選取第二章進行詳細分析。
第二章主要描述故事開始時黑人奴隸麗莎和喬治的悲慘生活。麗莎在善良的女主人的保護下成長起來,并在女主人的安排下嫁給了喬治。喬治原本被安排在一家工廠工作,他精明能干,收到工廠雇主和大家的喜愛。喬治和麗莎原本過著相對滿足的生活。雖然他們先后失去了兩個孩子,但第三個孩子哈里出生后,他們的內心還是比較滿足。但喬治的主人嫉妒他的才干,在雇主和喬治的請求下,仍然決心召回喬治,并讓他做最臟最累的活。喬治感到生活毫無希望。
1、情感系統分析
第二章開頭有大量描寫麗莎的品質情感詞匯。描寫麗莎的品質情感詞匯都屬積極詞匯,它們分別從性格、面容、聲音、行為舉止等方面描述麗莎這一人物。比如,“petted and indulged”描寫了麗莎平易近人的性格;“beauty of the most dazzling kind”說明她擁有美麗的面容;“natural graces”描寫了麗莎溫柔的嗓音和優雅的行為舉止。而后面描寫到麗莎先后失去兩個孩子的失望狀態時,則運用了消極的品質情感詞匯,即“bleeding tie and throbbing nerve”,表達了麗莎對孩子的喜愛和依附。這些詞匯表明,麗莎是一個美麗得體的黑人奴隸,熱愛自己的家庭,熱愛丈夫和孩子。
第二章里表示過程的句子較多。“looked so handsome and manly”,“to see what this intelligent chattel had been about”等屬積極的過程,“never was much adapted to anything that I set him about”屬消極的過程。“looked so handsome and manly”和“to see what this intelligent chattel had been about”是心理過程,“isn't this rather sudden”和“isn’t the man mine”是關系過程。這些句子體現了喬治本身的美好品質,喬治主人的傲慢殘酷和雇主的善良。
第二章的評注詞匯里,“peculiarly adapted,a little womanly complacency,frequently”等屬積極詞匯,“suddenly demanded”等屬消極詞匯。這些詞匯既體現出了喬治在工廠里的聰明才智和受歡迎的程度,又體現了麗莎對丈夫的依賴和女主人對她的關愛和同情也表現了男主人對喬治的冷漠、理所當然的態度和喬治的憤怒與無能為力。
2、判斷系統分析
第二章在社會對個人的評判上主要涉及到人物喬治,所以我們以喬治為例進行分析。“adroitness and ingenuity”等描寫做事才干;“a handsome person and pleasing manners”描寫行為規范。“adroitness and ingenuity”,“the first hand in the place”和“a handsome person and pleasing manners”屬于積極詞匯,而“ntelligent chattel”屬于消極詞匯。積極詞匯表明喬治在工廠的工作做得很出色,被雇主和工作伙伴認可和喜愛,而消極詞匯說明喬治的主人只把它當作一件屬于自己的商品。
3、鑒賞系統分析
首先看表反應的詞匯“enthusiasm”和“ valuable”體現了喬治的主人到工廠里帶回喬治時,雇主和工人們對他的熱烈歡迎和贊美。“astounded”和“willing”體現了雇主對主人因嫉妒喬治的才干而提出帶回喬治這一決定的驚訝和無奈,以及他想要留下喬治的真誠和善良。“great enthusiasm”,“astounded”和“willing”都屬于積極詞匯。消極詞匯有“among gentlemen”和“an uneasy consciousness of inferiority”。“among gentlemen”從反面體現主人對喬治的蔑視,“an uneasy consciousness of inferiority”體現了主人對喬治才能的嫉妒和不屑。
表賦值的詞匯有“more”,“worse”,“very”和“enough”等。這類詞匯多用來修飾形容詞、副詞或句子,表示程度。本章里這些詞都出現在末尾,表達喬治明白自己再也無法返回工廠時的絕望。
1、情感系統分析
譯文中表品質情感的詞匯中,“深侍而無怖、善配、大悅、敏秒、佳、蘇息、欣悅、摯”是積極詞匯,“畜獸、不悅、厲色、灰敗”是消極詞匯。“深侍而無怖”和“善配”都反映出女主人對麗莎的喜愛。“大悅”和“摯”表示工廠雇主對喬治工作才干的認可和對喬治的挽留。“敏秒”工廠伙伴對喬治制造機器的能力的贊嘆。“佳”是喬治的主人為了指責喬治制造機器是為了偷懶所做的鋪墊。“蘇息”和“欣悅”都形容喬治和麗莎曾經度過的快樂幸福的時光。而“畜獸”、“不悅”和“厲色”都是喬治的主人對喬治的蔑視、嫉妒和不滿。“灰敗”形容喬治對其主人的不滿與憤恨。
表心理過程的句子是“主人瞥見之,……”和“威立森聞之,期望始絕。”這兩個句子分別體現了主人對工廠雇主和喬治試圖留下的不滿和喬治心灰意冷的狀態。表關系過程的句子是“此吾奴也,君可勿與。”這句話表明喬治的主人把喬治看作自己的一件物品。
表評注的詞匯都是積極詞匯。“詳細”指喬治作為一名奴隸想要在主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干,期望獲得主人的贊美。“陡然”指喬治的主人見喬治聰明能干,內心開始嫉妒他的才華。“婉轉”一詞指喬治低聲下氣懇求主人讓自己留在工廠里。
2、判斷系統分析
譯文里表示行為規范的詞有“偉岸”和“溫婉類大家女”,表做事才干的詞有“機警巧黠”和“聲名喧囂”。“偉岸”和“溫婉類大家女”喬治和麗莎符合當時社會對男女的評判標準。“機警巧黠”和“聲名喧囂”指喬治在工廠里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和喜愛。
3、鑒賞系統分析
譯文里表反應的詞匯中,“斂手為賀”是積極詞匯,“忿”、“愴惻”和“大戚”是消極詞匯。“斂手為賀”指工廠雇主見到喬治主人時畢恭畢敬得表示歡迎。“忿”指喬治聽到其主人要帶回他時的憤怒。“愴惻”和“大戚”分別指麗莎失去兩個孩子和得知喬治被帶回時的悲傷心情。
表賦值的詞匯里,“多”形容喬治的魁梧高大,“極”指麗莎失去兩個孩子是悲痛欲絕的心情。“甚”表示雇主想要喬治回去工作的真誠和決心。“第一”指喬治在工廠表現優秀。
通過對比發現,原文和譯文的態度系統在詞匯數量和分布上都存在顯著差異。
首先,原文態度系統的詞匯數量明顯大于譯文的詞匯數量。《黑奴吁天錄》原文和譯文里態度系統的詞匯數量差異明顯,這表明,原文里語言使用者有意或無意得使用了很多能體現觀點和立場的詞匯,這使文章的意義顯性化。而譯文里涉及態度系統的詞非常少,譯文僅將故事情節敘述出來,沒有形容詞、副詞和名詞等來凸顯語言使用者的態度和立場,這使語篇的意識形態隱性化。
其次,原文和譯文態度系統的詞匯分布情況也不一樣。原文和譯文中表情感、判斷和鑒賞的詞匯所體現的意義不一樣,這說明原文和譯文里態度系統詞匯所指向的意義焦點各有側重,作者和譯者想要凸顯的人物形象方面詳略有別。
另外,對于同一人物或主旨,所用的詞匯也不盡相同。比如,原文里開頭對麗莎的描寫,體現的是麗莎符合當時美國社會對女性形象提出的要求。譯文里用了“溫婉類大家女”,這顯然是典型的中國社會對女性形象的喜好。
以上幾點表明,林紓的《黑奴吁天錄》和原文相比,有較大改動。這符合眾多學者對晚清翻譯小說的觀點,即晚清翻譯小說是一種改寫,是一種“暴力的行為”。(王宏志,1999)
本文以評價理論的主體—態度系統為理論依據,以《黑奴吁天錄》為語料,深入分析對比原文和譯文的情感、判斷和鑒別系統。最后發現,原文和譯文在態度系統上存在較大差異,主要體現在詞匯數量、詞匯分布和詞匯含義方面。這說明,晚清翻譯小說的意識形態與原文的意識形態有差異,譯者在翻譯時為使譯文符合中國的價值觀而作出了改動。本文把評價理論引入晚清翻譯小說的研究中,以期為晚清翻譯小說的研究打開一個新的視角。
:
[1]Harriet Elizabeth Beecher Stowe.Uncle Tom’s Cabi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0.
[2]陳富康.中國譯學理論史稿[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3]林紓.黑奴吁天錄[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4]王宏志.重釋“信達雅”:二十世紀中國翻譯研究[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