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
首先,戴震認為“血氣心知”即是說人之性本于“血氣”,由“血氣”必生“欲”,有欲而沒有節制就是“私。”戴震認為“凡出于欲,無非以生以養之事,欲之失為私,不為蔽。”這就否定了宋儒所說的欲和蔽都應該包含于“理”之中。
就性而言,在《疏證》的“性”之條目中有兩個意思。一是,“血氣心知”是“本乎陰陽五行者,性也。”戴震是孟子非告子,他認為事物之性是將物與物區分開來的固有之性。這個“性”《易傳》中所說的“成之者性也”之性。二是,孟子的“性善”之“性”。
有血氣,則有心知;有心知,則學以進于神明,一本然也。
“心知”只是一種固有能力,“神明”則是思維的理性升華,但二者又是一體的。是在“血氣”的前提得以進一步發展,達到“神明”就能認識無差失,認識人之內在美好秉性,道德的升華和學識的進步是一體的。
孟子的性善論中,戴震認為人性之區別于他物的根本是人處于人倫關系中,能“知惻隱,知羞惡,知恭敬辭讓,知是非,端緒可舉,此之謂性善。”人心中自然有惻隱、羞惡、恭敬辭讓,但需要“知”的發覺與擴充,在這里“心知”首先是一種辨別的能力,能夠辨別何為惻隱何為羞惡何為恭敬辭讓。
欲之失為私,私則貪邪隨之矣:情之失為偏,偏則乖戾隨之矣; 知之失為蔽,蔽則差謬隨之矣。
“血氣心知”二者的關系就是“欲”和“蔽”的關系。“私生于欲之失,蔽生于知之失;欲生于血氣,知生于心。”有“血氣”則有欲,欲望之失即是“私。”在“血氣”之上有“心知,”“心知”有所失就是“蔽。”戴震的重知主義最終是為了除去人心之“蔽”。“常人之欲,縱之至于邪僻,至于爭奪作亂;圣人之欲,無非懿德。”只有圣人能不私不蔽,不私就是去除私欲,即仁和禮義的表現;不蔽就能進學以達到“聰明圣智。”
其次,戴震認為要認識人倫中的規律,故強調要知“禮”。
戴震認為:“在人物,則凡生生所有事,亦如氣化之不可已,是謂道。”最根本的人倫即是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人倫中有內在的情義互相牽制和自我發展,對外表現的禮儀規范即是“禮義”。“禮者,天地之條理也,言乎條理之極,非知天不足以盡之。即儀文度數,亦圣人見于天地之條理,定之以為天下萬世法。”圣人認識了其中之“理”,包含人際、人與世間萬物的差別與條理,定下“儀文度數”即“禮,”作為“天下萬世法。”戴震也將禮與仁結合講:“言仁可以賅禮,使無親疏上下之辨,則禮失而仁亦未為得。”仁之中包含有外在的禮,也可以說禮恰是仁之外在的擴充。
戴震認為重禮義是為了使人能日趨于善,即回到上文所說的孟子之性善。并且強調了學習禮義的重要性
以圣人異于常人,以禮義出于圣人之心,常人學然后能明禮義,……以禮義為制其性,去爭奪者也,……弗學而能,乃屬之性;學而后能,弗學雖可以而不能,不得屬之性。此荀子立說之所以異于孟子也。
圣人與常人的區別就是,常人在沒有禮義的教導下,只會順其自然之性,求生畏死,爭奪利益。由圣人來制定禮義,教化常人,使之認識到性之中原有的仁義禮之“懿德”。“弗學而能,乃屬之性”這是對孟子的“良知良能”的發揮,圣人傳授“良知良能”是順著常人之“性之自然”,也就是一切的學的后果全都立足于本性為善,即自求于內。
最后,戴震得出“人道”之發展即是學習禮義。
有學者將戴震的認識論稱作“觀照說”,其根據來源于戴震將心知認識比作“火光照物”。
其心之精爽,鉅細不同,如火光之照物,光小者,其照也近,所照者不謬也……其光大者,其照也遠,得理多而失理少。
對于事理認識如光般地照近照遠,人的學習是對客觀事物的表里和規則的認識,對其內在規律認識越深,就越接近于“神明。”并且要對所知加以踐行,才更近于圣智,即“圣賢之學,由博學、審問、慎思、明辨而后篤行……非如彼之舍人倫日用,以無欲為能篤行也。”“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是圣賢修為之路。
關于人際關系之“禮”的內涵,《論語·八佾》中孔子對定公關于禮的回答是: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這即是說所謂的君臣父子的固有倫理,都必須是君子有君子之有的“仁”,父親有父親應有“慈”的前提下,為臣與為子的才各該有“忠”與“孝”的表現。如果沒有遵循禮義之旨,則會導致如司馬遷所說:“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則犯,臣不臣則誅,父不父則無道,子不子則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過也。”
戴震在對《中庸》中:“維天之命,於穆不已”的解讀中即表達了對它的看法:“美君之能任賢者,豈不可嘆其深遠。”君主只有自己擁有了美好的品德才有資格任用賢能的人。對仁義禮學習的最終目的仍是儒家之成圣智,使之“動容周旋中禮”,戴震強調重行重知,踐行是最終目的,如此才能達到儒家的理想人格之圣智,才能“盡道。”
注釋
:①(清)戴震.孟子字義疏證[M].北京:中華書局,2016:19,41,43,48,32,5.
②見《史記·禮書第一》。
③戴震.戴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70.
:
[1]戴震.戴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清)戴震.孟子字義疏證[M].北京:中華書局,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