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從指導思想到方針政策,從外交策略到祖國統一大業,從發展經濟到社會建設都汲取了儒學精華。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與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密切相關。要想治理好今天的中國,就需要對我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有深入了解。《論語》作為儒家學說的經典著作,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堅持古為今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深入研究,使儒家學說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發揮積極作用,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最重要的就是“放之四海而皆準”,具有全人類共同價值。論語的核心思想是“仁”,是世界思想史上人本主義的先聲。今天全世界共同遵守,且不分意識形態的差別,一致維護的人權思想,把人的生命、人的權利視為第一位,是全世界普遍遵守的規則。論語的另一個重要思想是“和”,是當今世界和平的重要理念。反對戰爭、維護和平,建設和諧世界、和諧社會,成為世界大勢、中國大勢。孔子學院遍布全球,這不僅是一種文化傳播,更是《論語》的普適價值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
《論語》重視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憂國憂民,知曉百姓疾苦,所以,《論語》的哲理思想,反映的一般性的、群體性的、全體人民的共同理想,是一般人民群眾最普遍的政治理想;《論語》關于愛民、善民、富民、養民、安民的思想是勸退人民的渴望;《論語》關于真善美丑惡的評判,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心聲,溝通了人民群眾的感情,使人民在《論語》中尋找到了精神答案。《論語》開啟了民智,武裝了群眾的思想,宋代佚名詩人的兩句話精辟之極:“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人民將孔子視為心中的太陽,暗夜中的智慧燈塔,照耀著中國文明歷史從遠古走到今天,走向未來。
儒學,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學派。《論語》是吸收和總結了中華遠古文化和夏、商、周三代的精神文明,根植華夏厚土、表達民族精神和品格,表達語言中國風格,陳述思想中國氣派。在世界的各種各樣的評選影響世界的人物中,孔子總是名列前茅,越是民族性的東西越具有世界性。孔子以來,儒學之所以成為中國主體文化,就在于它是民族的,反映了民族覺悟、民族思想、民族情感,中華民族在儒學的哺育下生生不息、世代興旺、壯大至今。
孔子是德政的倡導者。“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整部論語講人的學問修養、品行修養、道德修養,并把這些修養功夫運用到行政工作中,用德來教化百姓,這樣的執政者必然得到好的施政效果。為政以德,就是執政者要有良好的政績,“德者得也”,對百姓施以恩德,不論發展經濟、社會改革、推行新政,都要著眼于百姓的實惠,并以恩德教化民眾,不橫征暴斂,保證國泰民安。因此,百姓把你看作北斗,為他們指明方向,指明前途和未來,百姓就像群星一樣拱圍著你。
另一方面,每個人包括領導干部和普通百姓,做人的底線是法律。法律是個人行為的底線,一個人觸犯法律,就撞了底線。而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道德。一個人決不能僅僅滿足于自己不犯法,而不去進行道德修養。當前我國處在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多發,一些群眾為些微小事就鬧事而觸犯法律,歸根到底就是因為當前基層思想政治工作薄弱。拿孔子的話說,就是沒有用道德禮教去領導、引導、訓導群眾。“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如果照孔子的思想去做,一定會大大地減少百姓的錯罪,鞏固安定和諧的局面。
孝,作為古代倫理的一個重要概念,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論語中多次提到“孝”這一觀念。狹義的孝道主要指子女對父母的孝敬,包括對父母的敬愛、贍養、祖輩遺志的繼承,以及對自己先祖的祭祀等。而廣義的孝道指“忠孝”,社會人際關系之間的敬愛,包括少對老、下對上的尊敬及臣對君、民對國的“孝忠”。“孝忠”是孝道的社會化和政治化,是孝道的更高境界。
孝的思想,與孔子仁學思想一脈相承,由“仁者愛人”的觀點,延伸至對父母之孝,再由對父母之孝推演孝天下之人,這樣執政會取得成功。這樣理解為政以孝,才能準確理解孔子在《論語》中有關孝的語錄。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證,奚其為為政?”孔子答復別人為什么不當官參政時,卻引用《尚書》中關于孝的論點。孔子自幼失去父母,并不是需要再加行孝而不做官參政,完全是借題發揮,闡述他為政的觀點,即為政以孝。一個人在家里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這就是政治。孝,不單是對父母孝敬,還要擴充之大孝于天下,愛天下人,謂之大孝,即廣義的孝,忠孝。執政者要以孝子之心來為政,也就是說,公務員是人民公仆,公務員與人民群眾有著血肉聯系。一位國家干部,真正能夠孝敬父母,才會愛別人、愛社會、愛崗敬業、忠于職守。試想一下,一個對父母都不具愛心的人,能夠孝敬社會大眾嗎?以孝治天下,儒家的倫理道德可見一斑。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在《論語》中,孔子及其弟子多次強調仁,有解釋仁的意義的,有求仁得仁的,有實踐仁的途徑的,有仁的內涵的,有仁的外延的等等。實際上,按照論語的觀點,仁的意義可以解釋為:一是仁是一個人的道德操守必修課,修煉成仁,屬道德范疇;二是“仁者愛人”,是實踐性目標。
孔子是反對苛政倡導仁政的。《論語》顏淵篇寫到,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作為領導干部,要修行仁義施于百姓,一方面不能自以為高高在上,目空一切,不僅要以謙恭的態度面對百姓,還要有敬畏之心。另一方面,要學會換位思考,待人誠懇,事事替別人著想。自己部署工作,要為執行者著想,為被執行者著想;自己不想干的事,要想到群眾也會不想干,這是修仁再推演至仁政的大修養。同時,孔子倡導道德治國,在施行仁政時要對民眾進行仁德教育。領導干部要發揮帶頭作用,有愛心,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姊妹,百姓就會紛紛效仿,人人有愛,形成崇尚仁德的社會風氣。
正,現代漢語中許多與“正”搭配的詞語,如正直、正氣、正派、正道、正軌、正大等等,這些詞語都可以用來解釋孔子為政以正的正。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這是孔子對政的解釋,集中在一個“正”字上。執政者要帶領全社會、全體百姓走正道,堅持發展經濟、富國富民的正確政策,不瞎折騰、走邪路。這是從執政者的客觀政策講的。從執政者個人的微觀角度講,要帶頭堂堂正正做人,領導干部正氣凜然,不怒自威,端莊正派,不嚴自嚴,為政必然優秀。
為政以正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勤政。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孔子論勤政的兩個標準,即身先士卒和不怕疲勞。領導干部不能限于事務堆中“先之,勞之”,而是要有先見之明,帶領夏季應對各種正政事。其次,思維上要敢為人先。下級想不到的,自己已有了正確的主張,思路決定了出路,這是為政成效的決定性因素。最后,機遇面前的搶先意識。要對機遇有正確的判斷,并且能夠準備的搶抓時機,占領制高點,接力高邁。而“勞之”、“無倦”則是要刻苦勤勞、兢兢業業、任勞任怨。
信,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教義。孔子把行政工作中的“信”強調到了比吃飯、軍備還要重要的程度。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誠信是政府的立足之本,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也是構建社會生活共同體的基本要素。政府的誠信是正當性和合法性的體現,也是建設誠信社會的核心和基礎。政府堅持以信為本理念,萬眾一心發展經濟,一切無都將變為富足。為政以信充分表達了儒家治國的崇高理想,倡導誠實守信,避免失信行為,切實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執行力,塑造良好政府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