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外的幼兒研究學者曾經說道:“兒童在大約七八個月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想念父母的情況,而與此同時,其會對陌生人感到一定的恐慌,對待陌生人的方式也是警覺和回避,這種現象稱之為“分離焦慮”。”隨著幼兒的不斷成長,其自身對于親人的依戀會逐步的加深,尤其是面臨壓力和恐懼時。而即將步入幼兒園的幼兒,陌生的環境和事物都會對其產生一定的恐懼,進而使得幼兒內心有著強烈的分離焦慮。因此,為了能夠盡快的減緩幼兒內心的分離焦慮,家長和幼兒園就要緊密協作,使得幼兒盡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幼兒在即將進入到幼兒園時期,首先,家長要對幼兒做好心理疏導,其次,還要提前帶領幼兒熟悉幼兒園的生活狀態,擴大幼兒的交際范圍。另外,對于家長來說,要明確掌握接送幼兒的相關技巧。幼兒在進入到幼兒園生活之前,家長要從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提前為幼兒做好相應的準備,告知幼兒相關的技能,并且要正視幼兒在進入到幼兒園之前隨時可能出現的一些不適應的行為。同時,家長要相應的與教師進行及時溝通,當發現幼兒有一些不同時,家長和教師要進行及時溝通。并且家長要根據教師所提供的建議與教師進行配合,進而幫助幼兒早日的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形式[1]。幼兒園也要相應的開設生活區,以此鼓勵幼兒提高其自理能力,同時教師更要對幼兒進行親切幫助,引導幼兒逐漸降低其內心的畏難心理。通過家長與幼兒園的密切合作,進而共同幫助幼兒能夠盡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學習規律,提高幼兒的自信心,逐步建立幼兒園在幼兒心中的歸屬感。
對于剛剛進入到幼兒園的孩子來說,其對于教師、同學、環境等幼兒園的任何事物都會感到十足的陌生,而正是由于這份陌生,使得幼兒對于幼兒園內心充滿了恐懼和不安全。而對于教師和家長來說,如何幫助幼兒消除內心的憂慮的恐懼心理,成為教師和家長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
對于教師來說,要做好對幼兒的晨間接待工作和離園工作。當家長將幼兒送至幼兒園時,教師要熱情的迎接幼兒,并且同時要友好的與幼兒打招呼,這樣就會使得幼兒感覺到幼兒園內的輕松氛圍。年齡越是小的幼兒,就越要給予其一定的熱情,就要增多與其一定的四肢接觸,這樣就會使得幼兒感受到教師的友好,進而逐漸降低其內心的不安全感[2]。與此同時,教師要最大程度的引導幼兒之間進行游戲和交流,避免幼兒出現獨處的現象。幼兒在離開幼兒園時,教師可以與幼兒拉手,并且說“明天見”或者是“你的房子搭的很好,明天來教其他的小朋友”,這樣就會使得幼兒能夠對新一天的幼兒園生活感到向往和期望。同時,教師還要對家長表揚幼兒,這樣使得幼兒心里能夠充滿自豪感,從而使得幼兒對幼兒園增加好感。教師的一個動作或者是一句話,在一定程度上都會影響著幼兒。因此,在與幼兒進行相處時,教師要無時無刻對其充滿信任和友好。這樣就會逐漸緩解幼兒初入幼兒園時的焦慮心理和恐懼心理,進而使得幼兒能夠逐漸放松,順利的步入新階段。
對于國外來說,對于幼兒適應幼兒園新生活的研究少之又少,原因是與我國國內相比,其對于幼兒的早期教育的重視程度極高,并且政府會設立專門的幼兒早期教育機構,接受過早期教育的幼兒能夠自然的適應到幼兒園的日常生活狀態中。而對于我國的國內幼兒來說,在進入到幼兒園之前,大多數的幼兒都是在父母以及親人的關注下成長,而突然間的變化了日常的生活環境和人群,就會使得幼兒出現嚴重而分離焦慮癥[3]。分離焦慮癥對于幼兒來說,在其半歲以后就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并且隨著年齡的增加,分離焦慮癥的影響也會越來越深刻。因此,為了能夠有效的減緩幼兒的分離焦慮癥,幼兒園首先要創建放松的幼兒園生活環境,進而給予幼兒強烈的歸屬感,尊重不同的幼兒的不同需求。同時,帶領幼兒參與到班級布置工作中,促使幼兒能夠根據自身需求來美化班級,從而使得幼兒能夠自主的融入到班級集體中,使其能夠更加主動的了解班級的規范。
通過本文論述可知,幼兒在初步進幼兒園時,對于環境、人群等都要重新認知,因此,其自身內心有著強烈的恐懼和不安全。而為了最大程度的降低幼兒心中的恐懼,家長和教師就要通力協作、教師與幼兒用心交流,關注幼兒的情感需求、創建放松的環境,有效的幫助幼兒適應幼兒園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