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我國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教育問題已成為一個社會問題。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由于我國地域廣闊,各地的自然資源不均衡,改革力度不同,經濟發展也呈現出不均衡的狀況。一些農村剩余勞動力開始不斷涌入城市,進城務工,子女一般留給家中老人照顧。家中的老人一般要從事農業生產,而且農村老人多數文化水平不高,既沒有時間也沒有能力去教育孩子,影響了孩子的正常生長。同時,農村學校的基礎教育設施不完善,教育資源缺乏,留守兒童享受不到優質的教育資源,阻礙了兒童的健康成長。
家庭教育是兒童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家庭教育的主要施教者是父母,但由于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一些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無暇照顧孩子,就由自己的父輩代為照看。父母教育的長期缺位,導致留守兒童的關愛教育缺失,無法像城市同齡兒童那樣參加課外興趣班,或者和父母一起參加親子活動,對孩子的成長和發展都是極為不利的。
一般來說,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緩慢,教育方面的資金投入也不足,學校的教育基礎設施跟不上。學校的師資力量不足,對于留守兒童的教育監督不到位。部分教師對于留守兒童有偏見,認為留守兒童教育起來比較困難,加上教學負擔重,農村的教師課余時間也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缺乏和孩子的監護人進行溝通,對留守兒童的關愛較少,很多兒童出現心理問題不能及時發現,造成一些兒童性格孤僻、自卑,不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課外活動,不喜歡和人交往。因此,學校教育的監管不到位,也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教育資源是一種公共資源,目前來看,我國農村和城市之間的教育資源不均衡呈上升態勢,越來越多的優質教育資源涌入到城市中。而農村由于條件差,各種教育設施配套跟不上,教育質量呈下滑趨勢。相關部門在教育資源配置的過程中應堅持公平原則,對農村偏遠地區應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近年來,各地政府部門也加大了對農村學校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學校的辦學條件,但是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愛教育卻未能引起重視,沒有政策指導,很多留守兒童不能在父母務工所在地就近入學,享受和城市同齡兒童一樣的教育。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陪伴時間最長,因此,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的重要環境。作為父母,要認識到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孩子的成長不僅需要物質環境,更多的是需要精神上的支持,讓孩子感受到家庭教育的溫暖。很多留守兒童都缺少父母精神上的關愛,父母長時間和孩子不見面,逢年過節回家也只是通過買禮物的形式來關愛孩子,對孩子的精神世界不關注。不了解孩子的生活狀態,學習狀況,對于孩子出現的問題,不是及時溝通解決,而是簡單粗暴的責罵,造成孩子的性格更加孤僻。作為父母應該更多關注孩子的成長,父母雙方盡量不要同時外出務工,盡量多回家與孩子接觸、交流,外出期間可以通過視頻的方式和孩子聯系,隨時了解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狀況,及時和老師溝通,發現問題及時解決。讓留守兒童能感受到家庭教育的溫暖和父母的關懷。
除家庭教育外,學校也是對留守兒童實施關愛教育的主陣地。學校要多關注留守兒童狀況,承擔起教育義務。班主任要和家長及時溝通,掌握孩子的各種動向。班主任要都組織集體活動,鼓勵留守兒童多參與,讓孩子感受到班集體的溫暖。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及時了解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狀況,多進行家訪,了解他們的家庭狀況,彌補家庭教育缺失給他們帶來的傷害。通過與家長聯系,讓家長多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與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提高對留守兒童關愛教育的質量。
政府應在政策方面,加強對農村地區教育的扶持力度,讓更多的教育資源支持農村地區的教育,加強師資力量,完善基礎教育設施,確保確保九年義務教育的順利進行。對一些農村地區的寄宿制學校,要采取措施,加強監管,對存在的教育違規問題要進行嚴肅處理,對留守兒童教育做出突出貢獻的教育工作者要進行獎勵,使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工作在良好的政策環境下順利進行。
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教育問題不是一個孤立的社會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的安定和諧。因此,要動員社會上的一切力量,首先,政府部門要出臺一定的政策來引導,學校也要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愛教育,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家庭教育也要積極的配合,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建立完善的留守兒童監管體系,保證留守兒童能夠健康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