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roject-based Learning(以下簡稱PBL)可以翻譯項目學習,項目教學,研究性學習等,本文簡稱為項目教學,PBL源于16 世紀晚期的意大利,最初主要用于建筑和工程教育活動中。18 世紀晚期,PBL在美國得到發展。Kilpatrick首次提出“ The Project Method”(項目方法)。Thomas認為PBL是一種“圍繞項目組織學習”的模式。Stephanie Bell認為PBL是一種創新性的學習方法。Solomon認為PBL活動往往圍繞著具有一定挑戰性的項目主題展開,主題的選定往往來自真實環境,依托某一學科理論,并在活動過程中體現多學科交叉的思想。
在美國,J.Collier最早將實踐者在實際工作中為解決自身面臨的問題而進行的研究稱為“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在教育領域,行動研究概念的使用大約出現于50年代的美國,S M.Corey大力倡導將社會科學領域誕生的行動研究應用于教育。英國“教師即研究者”運動和福特教學計劃被公認為對國際行動研究運動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20世紀末,行動研究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受到了教育理論工作者、教育研究人員特別是廣大教師的熱型歡迎,被他們大量運用。近幾年來,我國在教育改革的熱潮中,教育工作者也注意到并開始運用這種方法。教師行動研究是一種旨在改進教學實踐和實現教育價值的反思性實踐,能夠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本研究目的在于項目教學法較之于傳統教學法在高職外語教學中對培養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影響。
研究的對象為南京視覺藝術職業學院設計系室內設計專業(2016級)一個班的 45 名學生,其中男生24名(53%),女生21名(47%)。這些學生經過一個學年學習,有一定的英語基礎,可以更好看出實施項目教學法的效果。筆者從這些學生入學就一直擔任這兩個班的《新視野大學英語》授課教師,當時使用的主要還是傳統教學法,學生英語能力很薄弱。受試班級每周的英語課時為5課時,一個學期的總學時數為96課時,按每組 5人把學生分成 9個項目小組。
本研究采用了定性為主,定量為輔的研究方法,以問卷、訪談、個人總結進行,訪談人數隨機抽取10人;發出紙質問卷45份,收回45 份,45份調查問卷全部真實有效。
(1)選定項目:每組明確各小組負責人。小組自行確定自己感興趣的項目主題及提綱。(2)制定方案:小組制定項目方案,包括成員分工、實施步驟、研究思路、預期目標等,注意方案要具備可行性。(3)活動探究:各小組搜集網絡、書籍資料,加工整理,并把考察、訪談等資料整理、匯總。(4)作品制作:小組撰寫工作報告,成員總結各自任務情況,小組集體討論每份報告并修改完善,完成最終成果展示方式(如PPT、調查報告、小冊子等),并完成作品的制作。(5)成果交流:每個小組課堂展示時間約5至10分鐘,設立課外展示場所,如網站、會議室等。(6)總結評價:通過多元化的評價對各小組的項目完成情況進行綜合評定,確定他們的最終得分(項目完成得分占學生期末綜合成績的60%)。
通過對問卷、訪談、個人總結的分析,筆者發現較之于傳統教學方法,基于PBL的高職英語教學對培養學生英語應用能力有積極影響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項目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語言基礎知識,增強學生用英語思維去解決現實情境中的問題的興趣。有學生認為“項目教學法不但讓我對英語的聽力和口語有了極大提高,通過完成作品寫作能力也有了提升”(選自訪談)?!绊椖拷虒W讓我更喜歡學英語了,也更愿意用英語的思維方式去了各學科知識——我是在真正的使用英語”(選自個人總結)。
項目教學法通過給學生異質分組,讓小組成員各自有分工,有任務,既有課內課外要完成的自主學習、探究,更多是注重合作學習,比如用英語進行討論、成果展示,項目教學的所有階段都強調合作。問卷調查顯示100%的學生同意在項目教學中,團隊合作比個人工作效率更高,有學生認為:“在項目教學,老師和同學總是能夠給我及時的幫助和反饋,學習更愉快了”(選自訪談)。
項目教學法采用多元評價體系,即學生自評、同伴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學生不但用英語來學習、解決問題、完成項目,還要用英語知識和思維來評價小組和他人的作品,從而提升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促進學生語言和思維的發展。正如一位學生說:“項目教學中,我成了英語學習的主人,獲得了很大的自信”(選擇個人總結)。通過問卷調查,96%的學生認可項目教學法,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增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