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統治階級的鼓勵,明代的宗教信仰比較開放,民間對各類仙佛菩薩的崇尚步入興盛,對四方神靈的奉祀,也更為普及,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對廣大信眾來說,最大的驅動力并非高僧大德的精湛佛學,亦非殿堂中莊嚴肅穆的宗教氛圍,而是來自人們對生的渴望和對死的恐懼,他們祈求神靈保佑自己,降福免災。人們相信在可視的肉體之內,還有超越肉體的靈魂。肉體可逝,而靈魂永在。正是這種“靈魂不死”的觀念影響了中國人的信仰,才出現了各種宗教文化多元發展的局面。廣大民眾的積極參與,加上統治階級的認可乃至鼓勵,使宗教文化在明代民間社會迅速崛興。
佛教是傳入中國最早的外來宗教,自漢時起,便由印度傳入中國,逐漸發展成為傳播最廣、信眾最多的一門宗教。佛教信仰的題材主要有觀音、達摩、羅漢、釋迦牟尼、彌勒、天王像等佛教形象。明代佛教在民間極為普及,寺廟遍及全國各地,還有眾多的信眾在家禮佛,小型佛造像,尤其是觀音像供奉極為普遍,佛教信仰促進了陶瓷佛造像的大量生產。佛教的莊嚴凝重的文化內涵以及佛教文化中的禪思睿智、思辨哲學和因果輪回的文化精髓,深刻地影響傳統文化的表現方式,佛教中的代表人物、配飾物件都作為一種文化符號,成為瓷塑創作中具有特定意義的宗教文化元素,甚至衍生出一個系統龐大的瓷塑造像藝術體系。例如:千手觀音象征菩薩以各種方法來救濟迷惑、彷徨無依的人;釋迦牟尼的大法智慧,表現了人性的完美和人格的尊嚴;大肚彌勒佛,常以布袋和尚形象出現,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要慈悲、包容。羅漢是阿羅漢的簡稱,是六根皆凈、斷盡人間煩惱的形象象征,瓷塑作品中常表現的有十六羅漢、十八羅漢和五百羅漢。
在明代除了佛教,還有伊斯蘭教、印度教、基督教和摩尼教等外來宗教,不同的宗教具有各自的特點。豐富而龐雜,推動了民俗文化多樣化發展。豐富了德化瓷塑造像的造型題材。但在明代影響最大的應該是道教,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明朝歷代皇帝重視道教,鼓勵道教發展。民間信奉道教的方式也更多擴展到百姓生活中,以法事活動等形式活躍于民俗生活中。因此,道教的瓷塑造像追求簡約之美。有象征長壽的壽星,有掌管功名利祿的文昌帝君,有一手執筆,一手拿硯臺的魁星,有身穿鎧甲的真武帝等。這些形象都表達了人們對入仕濟世觀念的向往,帶有世俗化的特點。
明代經濟條件和文化生活的繁榮也促進了民間信仰的發展。民間信仰由于地域文化之間的差異而不同,北方漁民崇拜龍王,東南沿海的漁民崇拜媽祖。
宗教的傳播方式大概有兩種,一種是通過翻譯佛典、經文等文字方式傳播,另一種就是通過造像傳播,顯然造像的形式更便捷、更直觀,且通俗易懂。宗教善于利用瓷塑造像這種藝術形式,達到宣揚宗教信仰,獲得社會認同的目的。在宗教中,通過想象創造出有意識和一種超自然的虛幻形象,再通過塑像、雕刻等形式表現出來,并廣泛流傳,普度眾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宗教文化。宗教是一種精神寄托,瓷塑造像是這種寄托的物質載體。明代宗教造像題材豐富、制作精美,技法靈活,數量眾多,帶有地方特色和民間情趣,代表著明代精湛的造像工藝水平。
藝術來源于生活,瓷塑造像藝術既是一種工藝美術,又是一種民俗文化,其產生、發展,都與歷代民眾的民俗生活、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等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明代宗教文化的發展繁榮,為瓷塑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也推動了瓷塑造像的發展進步,瓷塑造像最能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世態人情和人們的審美情趣、價值追求。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這一時期,大致處于外來宗教與本土生長出來的民間信仰交匯融合的時期,宗教中國化、世俗化也體現在這一時期的瓷塑造像中。宗教的世俗化將神圣世界與現世生活聯系在一起,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減弱了宗教的崇高性,增加了其審美的豐富性。隨著宗教的中國化、世俗化,它已失去宗教含義,成為優美的、純裝飾性題材。宋應星在《天工開物》記載:“德化窯惟以燒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適實用。”明代德化窯以用于陳設和供奉的白瓷人物造像最為著名。因形象生動、雕刻細膩而受到普遍歡迎。
瓷塑作品不僅作為承載人們信仰的精神寄托,更是供人們欣賞的藝術品。反過來對世俗生活提供了一種精神享受。造像藝術扎根在宗教這個肥沃的土壤,加上匠師高超的技藝,使明代德化的造像藝術達到一個新的藝術高峰。宗教文化與瓷塑造像藝術互相融合和促進。既推動了宗教文化的多元發展,又豐富了瓷塑造像的造型題材。
:
[1]中國硅酸鹽學會.中國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2]劉幼錚.中國德化白瓷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3]陳建中,陳麗華,陳麗芳.中國德化瓷史.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4]林鴻福,中國德化:陶瓷文化與作品賞析[M].鎮江:江蘇大學出版社,2014.
[5]馮先銘.中國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