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炳/山西師范大學
2017年11月25—28日,“世界音樂周2017——‘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音樂國際研討會暨青少年世界音樂教育交流展示活動”在中央音樂學院和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舉行。筆者有幸參加了這次的視覺盛宴,整個音樂周中筆者印象最深的講座是《夢回唐樂》,在這場講座中講師徐戈對我國唐朝的音樂進行幾方面的講解,分別是何為唐樂、為何復原唐樂、如何復原唐樂。由此筆者看到了中國傳統音樂發展的幾個問題。
首先,中國傳統音樂的斷層問題。徐戈給我們介紹了唐朝時期的音樂形式、音樂內容以及當時的樂器形式。從他提供的資料中我們可清晰地了解到我國唐代時期音樂領域的繁榮昌盛,但與現在傳統音樂的發展相比,后者的發展明顯出現了斷層的問題。經查閱資料了解到在之前的歷史中出現過兩次斷層,有關斷層的問題黃祥鵬教授提出了“三次斷層”說:在中國古代音樂的三大歷史階段之間,以及它們和現代音樂之間至少發生過三次千年一遇的、嚴重的斷層現象。第一次是戰國后期至秦、漢間的戰亂之中(公元前三世紀);第二次是在唐末至五代間(公元9世紀后半葉至10世紀上半葉);第三次即迄今近百年的變化(19世紀后半葉迄今)。我們現在正在經歷第三次斷層,關于傳統音樂的“第三次斷層”,筆者見識尚淺,涉及相關討論也不多。但是,這場講座值得我們研究的一個問題是,傳統音樂的“第三次斷層”,發生在什么樣的文化大背景下或者說發生的原因是什么?
其次,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問題。徐戈在為何要復原唐樂中讓我們欣賞了很多繼日本后走入韓國的音樂和樂器。從展示的熒屏資料中可以發現日本的很多宴會祭祀的音樂形式和所用的樂器與我國的傳統樂器大體相同,不同的是他們根據本民族的特色做了風格上變化。但是,仍能清晰地看出我國傳統樂器的影子。由中國流傳到這兩個國家的音樂及樂器都保留地非常完善,幾乎保持了唐代音樂的原樣。回過頭來看看這些傳統音樂在我國的發展,卻是不盡人意。我們應該思考,為何從我國傳出去的音樂在別的地域傳承地很好,而在我國卻丟失了本質呢?筆者認為這個問題是我們作為一個音樂工作者應該認真考慮的問題。
最后,在外來文化強勢擠壓下,如何堅守傳統音樂的本質特色問題。習總書記在十九大上提出了文化自信,我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驕傲,自信本土文化是每一個公民應有的文化意識。然而,現在種種跡象表明我們對自己的文化自信程度仍有欠缺。筆者不禁想到我國現有的民族音樂是有中國元素的西方音樂還是西方風格的中國音樂呢?學習固然很重要,但是要在保持自己獨有風格的基礎上吸納外來文化才是我們應該走的道路。如果一味迎合別人的東西,卻丟失本質,最終我們將迷失自我。世界需要的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中國,而不是別人的復制品。
這些問題的出現,筆者認為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與教育方式有關。從近代以來,我們的音樂教育就開始受到西式教育的影響,學習的是西方曲式的歌曲、音樂理論知識、音樂的審美方式,我們大腦思維已經被西化,思維方式的改變也是導致我國傳統音樂面臨失傳的一個因素,所以教育是傳統音樂傳承的一個重要途徑。我國的音樂教育,近年來越來越受到重視,但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例如關于音樂教育的政策,很多地區都沒有落實到實處,大部分的學校音樂課程能不上就不上了,導致學生慢慢形成音樂不重要的思想,也導致音樂在國民心目中地位日益低下。如果能夠改變我國傳統音樂現在的處境,那么中國傳統音樂在國民心中的地位乃至世界的地位會有質的飛躍。
另一方面是外來文化的沖擊,在音樂周其中一場的講座中,有一個民族的表演為了迎合現代的審美追求,失去了本民族應有的特色,他們遭到了民族音樂學家Randy的批評,不能因為某些文化潮流而改變了音樂原有的模樣,如若一件樂器失去本身的文化價值,那就是音樂界的垃圾。在他的講座上他還說了“我喜歡中國的古箏,但是我不喜歡中國的古箏音樂“。筆者非常贊同Randy教授的觀點,我國的古箏音樂缺乏傳統音樂那種超凡脫俗的美,更多的是現代社會的暴躁與不安。
最后,這場講座徐戈提到了復原唐樂,但這里的復原并不是照搬照抄這些古老的文化,而是要讓大家看到中國傳統音樂本來的樣子,然后在此基礎上通過“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重新整理、接通,這樣創造出來的音樂才會有意義。
《夢回唐樂》說道“要文化自信,就要讓大家對歷史的實際情況有真實的了解”,要想繼往開來,必須牢記歷史,認清自己才能發展自己。學習別國的長處固然是件好事,因為我們只有在學習別國學問的時候才能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但我們要在本民族特色基礎上融入新鮮的元素,創造出屬于中國的獨一無二的音樂。
注釋:
①黃翔鵬.論中國古代音樂的傳承關系——音樂史論之一[M].黃翔鵬文存.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