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曉琴/隨州職業技術學院
當今社會,隨著人口生育率的降低以及人類平均壽命的延長,年輕人口所占比例逐漸減少,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呈現動態性增加,這就是所謂的人口老齡化。人口老齡化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指老齡人口所占社會總人口比例呈上升趨勢;另一方面指社會人口結構老化。根據國際一般標準,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7% ,即可稱為老齡化社會[1]。
隨著21世紀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老齡化日益成為我國亟需解決的社會問題。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不僅使得我國社會負擔逐漸加重,而且也制約了經濟發展。中國從2000年開始就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根據全國老齡辦公布的數字顯示,2014年我國老齡化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已達15.5%,60歲及以上老齡化人口已達21242萬人(其他部分年份數據見表1)。根據相關報告預測,我國到2050年將進入重度老齡化社會,人口老齡化趨勢在本世紀上半葉已不可避免。
表1 中國人口老齡化數據表
現階段我國傳統的養老模式主要包含傳統的家庭養老和單一的機構養老兩種模式。然而隨著時代發展,這兩種養老模式已不能再滿足當今社會的養老需求。其原因主要見于:
第一,人口老齡化迅速,主要體現在:(1)老齡人口規模擴大迅速;(2)失能及半失能老年人數量增加迅速;(3)高齡老年人的比例增加迅速。2011年的數據顯示,我國擁有養老機構4萬多家,擁有養老床位 320多萬張。[2]而我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的數據顯示,高達數千萬的高齡人口及失能、半失能人口需要機構提供養老服務。養老機構供不應求,且大部分機構僅能提供基礎養老服務,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醫療需求,由此可見傳統的單一機構養老模式已不符合現實。
第二,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實行,新生人口數量迅速下降,家庭規模日益縮小,核心家庭在家庭類型中占據主導地位,從而導致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也慢慢陷入絕境。
綜上所述,社會養老問題已成為政府當前需要解決的最嚴重的現實問題。
經濟發展跟不上人口老齡化的腳步,社會養老資源缺乏問題短期內難以解決,這是擺在政府面前急需解決的大難題。同時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利用信息化技術解決社會問題,實現社會智慧化管理與運行,是當今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而在老齡化進程加劇及傳統養老模式遭遇挑戰的背景下,智慧養老成了解決現實養老問題的新選擇。2015年"促進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在國務院印發的《關于積極推進 "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的明確提出,標志著智慧養老已成為老年人養老問題的新政策選擇和發展趨勢。
智慧養老產業是當今互聯網時代的新興產業,由互聯網與養老產業相互融合而來。其本質是借助互聯網數據平臺,利用新的物聯網技術,如大數據、云計算等來滿足養老服務的供給與需求。智慧養老以新的互聯網+信息平臺為媒介,通過養老服務資源共享與整合,使得養老服務更加快捷、高效、智能。
智慧養老被稱為“沒有圍墻的虛擬養老院”,是通過使用老年服務技術、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網絡技術以及智能控制技術,使得老年人的生活環境更加的舒適、安全、健康、便捷。智慧養老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達成需求識別、風險警示與及時服務,其核心理念是在對老年人生活及精神需求區分的基礎上,運用智能設備實時傳遞需求與風險信號。
智能養老產業需要具有醫療保健、心理咨詢、營養護理和信息數據處理能力等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而目前制約我國養老服務產業發展的主要瓶頸便是此類人才的缺乏。現代養老服務產業“產教融合”的總體思路為:“政校企”合作共建現代養老服務實訓基地,建立“產教研”一體的現代養老服務教學體系,搭建“互聯網+養老+綜合素質”于一體的人才培養平臺,形成“產教融合”的復合型技能人才培養機制,達到“產教共贏”的目標[3]。
1、產教融合,建立老年護理實訓教學基地
依托政府,聯和機構,吸引資金,按照“市場化運作、 企業化管理”的思路,與養老服務產業互聯,接近臨床護理實踐,校企共建集“教學、醫療、培訓、服務”四位一體的“再生型”老年護理實訓教學基地,形成養護一體、養樂一體和醫養結合、醫教結合、產學研并舉的聯合發展格局,促進區域養老服務產業健康發展。
通過借助學校的品牌效應和人力支持,以市場化模式運營管理,老年護理實訓教學基地可以發揮教學和經營的雙重功能,形成了知識鏈、教學鏈、產業鏈、利益鏈"四鏈一體”的可持續發展。其主要優勢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一是可以為學生提供短期見習、實習機會,為其創設真實的工作氛圍,從而為以后走向社會打下堅實基礎,同時為教師提供頂崗鍛煉條件,提升"雙師”教學素質;二是可以充分發揮學校的專業技術優勢,為老年人提供優質養老護理服務,實現專業教學與社會服務的深度銜接,搭建"產學研”內涵建設平臺,達到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的效果。
2、協同創新,共建養老服務網絡平臺
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 "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指出 "依托現有互聯網資源和社會力量,以社區為基礎,搭建養老信息服務網絡平臺,提供護理看護、健康管理、康復照料等居家養老服務”在此指導意見的基礎上,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利用本校人才、專業與技術上的優勢,與相關企業合作,共同開發新型的養老服務一體化資源共享平臺,實現人才培養、養老服務、健康教育、實訓教學、互動交流、專業建設、監督管理的完美結合,并集合醫院、社區、養老機構、家庭等社會各方面的養老資源,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醫療護理、安全照護、心理安慰、自我實現等多層次的需要,為本地區老齡人口的智慧養老提供一個更加健康、安全、高效的廣闊空間。
3、校企合作,培養智慧養老專業人才
高職護理專業院校具有師資力量雄厚,學生數量眾多,科研基礎扎實的優勢。第一,通過與政府機構的合作,并以老年護理實訓教學基地為依托,制訂新的養老服務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培養更多相關專業技能人才,特別是社區養老護理員和數據工程師等創新型人才。這不僅能解決傳統教學理論脫離實踐的問題,還可以解決養老服務專業人才不足的問題。第二,充分利用培訓基地的信息平臺,為養老機構提供員工上崗培訓,專業技能培訓,職業資格證書培訓,學歷提升等方面的培訓,以解決員工技術水平低、專業素質差的問題。第三,鼓勵學生成為社區養老服務志愿者,同時加大對志愿者的獎勵力度,在成績評定、獎助學金等方面給予傾斜。
總之,我國的老齡化人口數量已居于世界的首位,養老服務產業步入了新的發展階段,而智慧養老的出現更是順應時代發展。在此背景下,高職護理專業院校需憑借自身條件與發展優勢,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深化校企合作,并進一步爭取政府支持,實現老年護理實訓基地的建設以及養老服務平臺的搭建,從而在社會服務能力提升與促進專業發展等多方面做到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