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晨 薛雅倩 鄒月成/西南大學商貿學院
一直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高等教育的發展,今天的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優秀人才的支撐。然而,大學生課堂消極行為不僅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而且對師生的身心健康也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對此,提出一些應對方法非常有必要。本次研究有利于改善重慶市大學生的學習環境,促進課堂學習行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推動師生間友好關系的形成。
課堂消極行為通常指大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做出的不符合大學生課堂行為規范、干擾課堂教學活動正常進行,影響自身或他人學習效率的行為。很多學者對大學生課堂消極行為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對于課堂消極行為界定也不盡相同。呂靜(1992)將課堂消極行為分為行為不足、行為過度和行為不適。柳夕浪(1998)將課堂問題行為分為外向型的攻擊性行為和內向型的退縮性行為。杜萍(2005)將課堂消極行為分為:個別學生的課堂行為、群體學生的課堂行為以及全班學生的課堂行為。
上述界定揭示了大學生課堂消極行為的本質,但對課堂消極行為的表現及表述不足,即不夠顯性化。本文根據研究的需要,將課堂消極行為分為曠課(包括遲到早退)、吃東西、睡覺、玩手機、聊天、看其他教材這六種在課堂上經常出現的顯性行為。
理論依據。
1、課堂消極行為與學習興趣關系
陳榮元(2013)等認為,部分大學生在填報志愿時盲目選擇專業、自身缺乏規劃、不適應新的學習方式等因素都會導致他們學習興趣的缺失,從而導致諸多課堂消極行為。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說:
H1:學習興趣對課堂消極行為有顯著的影響。
2、課堂消極行為與學習目標關系
高金超(2017)等指出,大學階段的學習更加強調自主性和開放性,很多課程以自學為主。學習目標不明確導致很多大學生學習動力缺乏,學習行為不端正。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說:
H2:學習目標對課堂消極行為有顯著的影響。
3、課堂消極行為與教學水平關系
杜萍(2005)等提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表現出來的安排教學內容、確定教學方法和設計教學進程等方面的能力影響著學生的課堂行為。教師的教學水平不足易造成學生失去信心和學習興趣。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說:
H3:教學水平對課堂消極行為有顯著的影響。
4、課堂消極行為與課堂管理關系
姜楠(2016)等認為,部分教師對課堂管理不嚴格,對于課堂上的消極行為采取放任和漠視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的課堂消極行為的發生。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說:
H4:課堂管理對課堂消極行為有顯著的影響。
5、課堂消極行為與課程設置關系
王向宇等(2016)認為,大學課堂規模不適宜,課程難度過高或過低、內容乏味、考核方式不夠合理等情況也會影響學生的課堂行為。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說:
H5:課程設置對課堂消極行為有顯著的影響。
6、課堂消極行為與學習氛圍關系
程辰(2013)等認為,很多大學生具有從眾心理,容易受到其他同學影響。學習氛圍較差的環境會使大學生課堂消極行為增多。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說:
H6:學習氛圍對課堂消極行為有顯著的影響。
多元Logit模型來源于隨機效用的概念,以效用函數為出發點,認為大學生(i)在理性的選擇行為下,會選擇能使其效用最大化的影響因素(j)。因此,大學生的效用函數可表示如下:

其中U為大學生i選擇影響因素j的總效用,此效用可以分為V和ε兩部分。其中V為大學生i選擇影響因素j的可衡量效用,而ε被稱為不可衡量的誤差項。
通常,可衡量效用Vij一般假定為線性函數:

其中Xij為大學生選擇因素的解釋變量向量,而βi為待估計解釋變量的系數向量。第i為大學生選擇影響因素j的概率Pij可表示為:

本文數據來自“重慶市大學生課堂消極行為情況”問卷調查,該調查隨機抽取了重慶西南大學、重慶大學、西南政法大學、四川美術學院、重慶師范大學、重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這6所高校的600名大學生,最終有效樣本為526個,有效率為87.7%。其中,男生有195人,占37%,女生331人,占63%。
調查對象中,90.9%會在課堂睡覺,89%會在課堂玩手機、85.9%會在課堂聊天、74.3%會在課堂看其他教材、53.8%會曠課(包含遲到早退)、51.1%會在課堂吃東西。
(1)因變量。本文以是否在課堂睡覺、是否在課堂玩手機、是否在課堂聊天為因變量。
(2)自變量。本文以是否缺乏學習興趣、是否缺乏學習目標、教師是否有較高教學水平、教師是否進行課堂管理、學校課程設置是否合理、學校學習氛圍是否濃厚為自變量。消極行為更加普遍。

表1 模型參數估計及檢驗結果
(5)課程設置越合理,出現的課堂消極行為越少。調查發現,67.1%的大學生在非專業課消極行為更多,77%的大學生在超過50人的課堂消極行為
本文應用stata11.0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回歸,得到的結果見表1。
由統計結果可以看出,六個變量系數在5%水平上顯著,即這六個因素對課堂消極行為均有顯著的影響,因此假設全部得以證實。
(1)大學生越缺乏學習興趣,出現的課堂消極行為越多。在調查中,72.6%的學生表示“對本專業或課程缺乏興趣”是自身造成課堂課堂消極行為的重要原因。
(2)大學生缺乏學習目標,出現的課堂消極行為越多。調查發現44.3%的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認為課堂是否認真聽講與考試結果沒有直接聯系。
(3)教學水平越低,出現的課堂消極行為越多。在調查中,很多大學生表示教師教學準備不充分、與學生沒有互動等因素都會使自身消極行為增多。
(4)教師課堂管理越少,出現的課堂消極行為越多。在調查中,83.6%的學生表示只有少數教師會管理課堂消極行為,老師的縱容一定程度上使課堂更多。
(6)課程設置越合理,出現的課堂消極行為越少。在調查中,67.5%的大學生表示學習氛圍會影響自身,當其他同學出現消極行為時,自身也會受到傳染。
1、培養學習興趣
大學生應改善自己的心理狀態,把學習看成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找到原有興趣與所學專業之間的聯系,將原有興趣轉移到專業學習上去。經常對專業知識提問,帶著問題學習。在學習獲得進步時,進行自我的認可與獎賞,有利于產生自我成就感,激發學習興趣。
2、樹立明確目標
學習目標如同指路明燈,只有明確自己要從這些課程學習中得到什么、達到什么樣的目標,才會形成巨大的學習動力。大學生應積極請教老師、查閱書籍,對所學專業進行全面深入的了解,看到本專業的價值,樹立明確的發展目標。
1、提高教學水平
教師要虛心學習其他教師優秀的教學方法。注重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反應及時調整授課內容與計劃。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加適當的隨堂考試和階段性測試,給學生增加適當的壓力與學習動力。
2、加強課堂管理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師要在第一堂課樹立良好的形象,制定課堂紀律并嚴格實施,加強管理,對于出現消極行為的同學進行相應的批評與處罰,讓消極行為消失在萌芽階段。
1、優化課程設置
學校應該開設一些緊跟時代步伐、能滿足大學生不同需求、實用性強的課程。根據學生人數確定科學、合理的課程規模,盡量將課堂學生人數控制在50人以下。
2、創造良好學習氛圍
學校要抓準時機,促使同學們在班集體剛形成時便接受良好學習氛圍的影響,提高他們對專業的興趣,激發學習熱情。舉辦一些與學習有關的比賽,營造良性競爭氛圍。充分發揮大學生優秀分子的標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