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珊/哈爾濱師范大學
文化自信是中國人民在時代的潮流中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把握,對中國文化“先進性”的堅定。
自信是一種自我的堅守和確定,一個國家的文化信心則是本國人民對于以價值與信念為核心的本國文化的堅持與確信。在擁有五千多年文明發展的中國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行,文化強民強族。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也是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著重強調的內容。
將中國的文化清晰界定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也是將說明文化自信需要涵蓋對優秀傳統文化、偉大革命文化、先進社會主義文化的三重自信。并且,這三重自信之間的關系并非單純的并列關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黨和人民在實踐的過程中創造的,實踐本身蘊含著革命的實踐和建設的實踐。黨和人民是中華文明的產物,承載著中華歷史與中國傳統文化。因此,黨和人民創造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必然包含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簡而言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優秀傳統文化時代性的必然產物,也是革命文化在和平年代的沉淀,是由社會主義洗禮后的文化升華。
培養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源于強烈的文化使命感。
首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和主流文化導向,加強理想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多元價值的核心和靈魂,主流文化導向是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要堅守文化主流,傳播先進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其次,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培養主流意識。文化需要主流意識,如果沒有主體意識,民族的靈魂將沒有立足之地。只有確立了自己文化的主體意識,才能夠去跟其他的文化交流、學習。中華民族擁有千年歷史,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既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追求,也有“精忠報國”的信念。因此,在感受和了解傳統文化的同時,要對中華優秀文化傳統認知基礎上形成強烈的文化認同感,從而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實現對傳統文化的自覺、自信和自強。
再次,開展自我教育和認知,進行正確的文化選擇。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關鍵是讓主體能夠在文化理性的指導下進行正確的文化選擇,建立在個體對自身所處環境的正確認知之上。要在認知的基礎上形成對文化的區分和鑒別的能力,清楚什么是優秀的、先進的文化;什么是腐朽的、墮落的文化。同時,需要保持基本的社會主義文化價值觀和自我文化保護意識。只有擁有鑒別文化的能力,明確不同文化的優劣,才會對本國文化擁有認同感,對本國文化的熱愛和擁護。文化認同是個人文化身份和文化歸屬感的確定。培養文化認同感,終極目標是增強國人民族使命感。
最后,促進文化融合、鼓勵文化創新。深度挖掘中華文化傳統的內涵,自覺成為傳承文化和創新文化的“孵化器”。實現理性的人文情懷的融合,培育有文化素養的優秀科學人才的前沿陣地,重視科學理性和人文情懷的培養。在新時期,融合思想中激發創新意識和能力,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認識和感知文化,形成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念。在具體實踐中,在繼承我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同時接受和借鑒世界文化優秀成果;聯系自身實際與特點,在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不斷改進,不斷保持活力。
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軌跡說明,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而言,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同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費曲直的價值標準。
建設富強民族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國的偉大復興。在鴉片戰爭之后,中國人最大的理想是復興中華。這也是我們13億多人口在96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直奮斗的目標。中國曾是世界大國,經濟強國;但在世界工業革命正在開展、人類社會正在變革的時刻喪失了與世界一起進步的歷史機遇,淪落到任人宰割的境地。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每個時代有每個地方的價值觀念。文化作為一種價值觀,是某種文化的價值取向是以人類命運共同的價值和共同的利益出發。加強我國文化自信的形式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