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吉草/甘肅省甘南州卓尼縣完冒學校
互聯網成為人們獲得信息與知識的主要途徑。顯而易見,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網絡時代的要求,那么要想使課程改革順利進行,達到預期的目標,需要一些基本條件做保證,其中最主要的一個條件是教師的高素質。課程改革主要是思想理念和教材教法的改革。有了好的教材以后,就要精心地鉆研教材,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尤其是要通過更新教育教學思想,建立教育教學的新理念,使得我們的教育質量盡可能地提高。走進新課程,教師的角色將由傳授者轉化為促導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由獨奏者轉向伴奏者,由居高臨下轉向“平等的首席”。教師要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探究性學習,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教學策略也將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展轉變,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
傳統觀念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傳道、授業、解惑”。新課標則著眼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著眼于未來社會對國家,對國民素質的要求。一切為了學生發展,培育學生純潔品質和創新能力,塑造一個完整的人,實現人的可持續發展,首先就要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為主體的舊模式、舊方法、舊思維;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學習過程中注重對學生創新精神及實踐能力的培養,打破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轉變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自主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從而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使學生成為高素質人才。
這就要求教師在新的課程教學中從關注知識傳授轉變為關注學生發展;從關注教師轉變為關注教師;從關注結果轉變為關注過程,從關注統一轉變為觀之個體差異,滿足不同需要,因材施教,倡導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教師在教學中不再是教學的權威者,而應當是引導者、促進者。課堂氛圍和諧、民主、平等。教師應主動將自己的身份由主導者轉變為引導者。課前設計理念要新,設計符合學生實際的實踐活動方案,課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創建一個學生能夠接納的,寬容的,心理上安全,精神上鼓舞的,能夠充分釋放創造性的,樂于參加的課堂氛圍,組織好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合作交流,鼓勵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一切探索,發現和創新行為。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關鍵在于拓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有人把21世紀稱為“創造性世紀”,預示著國際競爭將是國家之間創造力的競爭。現在的少年兒童是21世紀的主人,他們能否成為創造性人才,將決定著國家的命運。而對于他們每個人來說,創造能力將決定其生存狀態。因為不論你干什么都需要創造,創造離不開正確的認識。思維又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的概括和認識過程。因而獨特新穎的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就成為了培養孩子創造能力以至生存能力的關鍵。
小學生處在生理和心理成長的關鍵時期,結合教學,尤其是語文教學,對他們進行思維能力的訓練至關重要。我們講調動學生的學生積極性,實際上是在調動他們的思維;我們講啟發式教學,實際上是在啟發學生的思維;我們講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實際上是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積極主動地思維。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當然不可能講思維學的理論知識,而教師需要運用思維學理論知識和技能,培養和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語文教學中,有時過多的文字講解,內容難免枯燥、為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采取多種教學手段來輔助教學。
傳統的語文教學空間往往局限在封閉的課堂上,以教室為牢、以教材為對象、以接受為法、以作業為訓練、以考試為目標。其實,語文學習的空間十分廣闊,語文能力的形成渠道非常寬廣。所以,單靠課堂學習語文遠遠不夠,教師和學校必須努力讓學生走出課堂去拓展視野、豐富生活,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把課堂上產生的疑問帶到生活中去解決。只有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才會體會到學習的有用、才會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才會形成有用的學習本領,獲得成功的體驗。
課內是課外的依托和憑借,課外是課內的補充和發展。只有把二者緊密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學到知識,形成能力。語文教學的改革必須以學生學習能力的形成,創新素質的培養為根本目標。只有這樣,實施創新教育才不會是一句空話。
教學猶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教無定法。但只要是有效的,那就是有用的好方法。作為教師,我們要敢于打破傳統教學中的一些老框框,采用更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新方法,與時俱進。21世紀已悄然向我們走來,為了適應21世紀的發展需要,我國已把教育擺在了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未來的世紀要求人才具有不斷追求新知,善于獨立思考,應變能力強,勇于創造等特點。在新的形勢下,教育工作者要勇于拓寬思路,加快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改革的步伐,把學生培養成跨世紀的人才,使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有長遠的發展后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