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穎 婁永強/青島大學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之一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2)然而,長期以來,在農村初中生英語課程實際教學過程中,受中考指揮棒的引導,農村初中生英語教學把詞匯記憶和語法知識的掌握視為英語學習重要的環節。教師是課堂的中心,而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聽說實踐的機會有限,難以培養語言交際能力。同時,我國農村的教師資源匱乏,學習環境的質量遠不如城市地區,農村初中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偏弱的問題亟需解決。人機對話(man-machine dialog)作為計算機輔助英語教學的最新實現形式,是一種信息技術與教學實踐的整合。這種方式“有效地融合于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來營造一種新型教學環境,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較充分地發揮出來,使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發生根本性變革”(何克抗,2004)。尤其在當前提高農村初中學生英語口語及聽力水平較為有效的措施,在培養學生“聽”英語的良好習慣和創設“說”英語的多樣情景過程中發揮重要的地位。
現階段我國農村地區,英語教學設備不齊全,聽說教學資源匱乏;英語聽說教學模式單一,課堂活動單調;學生英語聽說訓練機會有限,能力偏弱。
目前,農村初中學生最大程度接觸到的英語聽說教學資源主要是學校統一發放的英語課本以及與課本相匹配的練習冊。“圖書、報刊、錄音、錄像、語音室、多媒體教室等教學硬件的缺乏,造成了英語外界信息源的缺乏;教材是英語教學的唯一參考資料”(王云華,2003)。學生很少能接觸到其他有趣豐富的聽說材料,尤其網絡資源接觸較少。一些學校缺少人機對話教室及相關設備,學生的口語、聽力無法得到一對一指導。
一些農村學校地處偏遠地區,較少有機會與外界交流學習,英語教師也很少有機會“走出去”參加教學培訓,他們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得不到及時地更新和改善。英語聽說教學依然恪守“一言堂”的死板教學“套路”,師生之間缺少互動,學生課堂參與度較低。對于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教師只能讓學生多次跟讀朗讀,盡力仿照原生的語音、語調,并分角色進行表演,難以做到對每位同學的聽說進行糾正與點評。
目前,農村初中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普遍較弱,他們對單一詞匯與簡單語句基本能夠聽力辨析,但對于段落與新聞等題材的篇章的聽力理解出錯率較高。口語表達同樣如此。學生只能掌握簡單的日常對話,對于新穎主題的口語表達能力較差。與同齡城區學生相比,他們的聽說能力存在較大差距。
農村初中學生英語學習起步晚基礎差,在英語課堂上學生有精力不集中、內容聽不懂、表達不清楚的情況。除了教學資源貧乏和教學模式單一之外,學生英語聽說能力偏弱的問題還與應試教育指揮棒引導、學生自身心理素質、學習任務以及家庭教育等因素相關。
農村受到現階段應試教育的影響較深,許多初中學生英語學習的大部分時間放在“多練多考多做”上,重筆試輕聽說,機械的筆頭鍛煉使練習聽說的時間越來越少。大部分農村英語學習沒有口語考試,導致了英語教師的教學目的只要一個——讓學生筆試取得高分。這種教學模式大大降低了聽說能力的訓練,單純的地為高分升學而服務。教師忽視了對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出現越來越多的“聾子英語”和“啞巴英語”。
初中生處于青春期的發展期,這一時期青少年的心理特征發生重大變化。農村初中學生的家人長期在外工作,出現的心理問題不能得到及時解決。學習好壞,無人問津。甚至沒有形成有效的學習方式。如此以往,農村初中學生對學習漸漸產生了無所謂的態度。有一部分農村初中生在這一時期會表現出性格封閉、缺乏積極交流地主動,這也導致了農村初中學生不愿意開口說英語,害怕開口說英語。農村初中學生對“說英語”感到不好意思和羞澀,即使部分同學大膽說,也會因為受到同學的嘲笑而不愿意再開口說,缺少英語語言交流的勇氣和環境。對他們來說,學習英語毫無意義。
現在初中學生英語課堂基本是每天一節課時,要想滿足每位學生的聽說檢查和評價是相當消耗時間的。農村學校普遍教師少學生多,難以實現英語聽說能力訓練的一一輔導和檢查。教師每次抽取檢查的學生有限,也加大了學生未被檢查的僥幸心理。英語課堂是學生學習英語的重要場所。(譚小娜,2006)顯然,每天一節的英語課時量顯然不夠。農村初中學生的英語基礎相對薄弱,對基礎知識進行練習和鞏固的時間會比較長。循環往復,練習聽說時間的比重會越來越少。
當前中學生的學習與家庭的影響有著重要的聯系。特別是農村初中學生,由于大部分農村初中學生的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差,家長長期外出打工,子女基本托付于老人照顧。這部分人的文化水平較低,尤其是在英語學習方面,家庭成員所能提供的監督與輔導非常有限,使得學生將大部分的時間積壓在學校和課堂上。學校的時間有無法滿足到每位學生聽力和口語的檢測,周而復始,學生的聽說能力就越來越弱。同時,農村慣有的“讀書無用論”,也給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帶來極大的沖擊。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人機對話”作為一種語言的“語伴”,日益成為語言學習中的一種重要工具。其中,“一起學習”以提供一整套以數據為核心,以智能語音識別和人機對話為基礎,是比較先進的英語聽說學習軟件,開啟了智能教育體驗。
在“一起學習”中,有多種可供選擇的學習資源。其中,“24個話題問答”非常受歡迎。在軟件屏幕上會出現簡單的日常對話,學生根據話題問句進行作答,軟件會進行星級評定,同時也會提供其他合理可行的答案,拓寬學生的認知。比如,在屏幕上顯示:Where can we see English words in our life? 學生可能會回答English book,在學生回答之后,屏幕上將顯示出其他答案,如:in magazine/ in market。這些“人機對話”的話題不僅結合教材內容選取與之契合的文化背景知識,而且非常接近生活實際。這對農村初中學無疑是知識“盛宴”,極大地緩解了農村英語聽說練習資源匱乏的現狀,能夠較大程度激發農村初中生的興趣。
(1)跟讀朗讀,闖關練習。“一起學習”中,闖關練習主要涉及跟讀和朗讀。學生根據屏幕提示進行朗讀跟讀,系統會根據學生的語音語調給出不同的星級評定,例如“你真棒”、“不錯哦”、“未達標”等。當出現“未達標”時,系統會重復再次練習,直至學生跟讀朗讀發音標準。平臺提供星級評定,不斷激發學生自我學習熱情和成就感,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聽說練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切實感知到學習的樂趣,形成獲得自我成就感的良性循環;較好地避免了農村初中生的家人受文化水平的限制無法提供較好輔助的缺點,規避了農村初中生聽說練習檢查和監督任務量大的弊端,最終實現提高學生聽說能力的目標。
(2)繪本聽讀,繪聲繪色。軟件系統會提供帶有圖片描述的英文文字片段,通常是一些故事情節的繪本閱讀。其中精彩的故事內容、絢麗的構圖、標準的發音極大地刺激了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學生也會進行朗讀和模仿,改善自身不足,提高聽說能力。與此同時,教師可以通過在線平臺,了解學生的聽說發展水平,讓學生完成適合自己能力的聽說任務,打破了統一的標準化模式。這有利于關注農村初中生聽說能力的自身差異性,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得發展;極大地減輕了農村初中生的學習“包袱”,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推動優化聽說水平的提升。
(3)情景模擬,親身體驗。“一起學習”會提供與所學話題相關的情景模擬,看似是無場景卻是真角色讓學生體驗真實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身臨其境。例如,學生在模擬機場乘務人員與乘客之間的對話時,軟件上會呈現出機場的畫面,若學生選擇乘務人員的角色,軟件會智能的選擇乘客角色,二者之間進行互動。整個過程學生可以沉浸其中,學生出現錯誤或者話題偏離的情況,軟件會提供助手幫助進行指導。情景模擬的提供了無真人的實戰練習模式,使得農村初中生有接觸面對面交流的“情景感”,為農村初中學生提供更多說英語、聽英語的機會。
農村初中生的英語聽說練習都積壓在課堂之上,可課堂之上真正練習聽說的時間少之又少。學生應做好英語基礎功課的同時,通過“人機對話”等網絡平臺聽取原汁原味的英語音頻進行自主學習和改進。充分利用“人機對話”大背景下的學習契機,使自己的英語聽說能力不再受時間空間限制,充分消化吸收優質資源;聽說練習更加“立體化”,吸引農村初中學生的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將文化質素貫穿始終,強化學生的文化底蘊,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農村初中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一直是農村英語教學的“泥石流”。如何提高農村初中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改善學生不敢讀不敢說的現狀,無疑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在“人機對話”網絡平臺的發展下,將計算機輔助教學與英語學科具體結合,充分考慮到農村偏遠地區的地域和教情等各方面的局限性以及中學生的英語聽說學習需求,調動農村初中學生學習積極性,擴寬知識面,增強學生敢于開口說英語、講英語的自信,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從而為農村初中生提供提高聽說實踐能力的渠道。但我們也必須清醒的認識到“未來的智能機器人會幫助教師更好地從教,未來的教育也會進入‘人機共教’的新時代,但教師職業不會消失,也不會被智能機器人取代”。(朱永新,2018)這就要求教師充分看清教育的發展趨勢,不被淘汰。未來的人類一定是一種新型的人機結合體。(朱永新,2018)因此,我們應該在始終秉誠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基礎上,熟練運用教學資源,利用各種教育方法和技術,將“人機對話”應用到實際英語聽說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