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欣
(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 江蘇 南京 211172)
起源于英國,近四五十年的歷史發(fā)展進程。在西方國家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教育形式。他們認為“戲劇是一個國家課程中必要學習的內容。”教育戲劇就是以戲劇為載體,運用戲劇與劇場的技巧,引領兒童在規(guī)定情境中體驗和表達,沒有既定的臺詞、動作、故事情節(jié),主要通過兒童自己的觀察、探索、想象、創(chuàng)造與反思的一種教學方法。
教育戲劇作為一種創(chuàng)新的教學法被運用到幼小階段不同課程教學中,筆者是并不贊同教育戲劇的習式教學,但在教育戲劇的實踐中發(fā)現多數的初學者由于技能的掌握不夠,慣用習式,這一點是值得探討的。
《小紅帽》是德國童話作家格林的經典之作,“小紅帽”的故事版本多達一百多個,小紅帽最早的結局是被邪惡的野狼吞噬。后來,在格林兄弟筆下,勇敢的獵人殺死大野狼,救出了小紅帽。在晚近的版本中,又成了小紅帽用剪刀剪破大野狼的肚皮,自己拯救了自己。無論是那種故事結局都值得我們在課堂上與兒童展開深入的探討。
童話《小紅帽》形式上如果是在傳統(tǒng)的戲劇表演課上,教師一般都會借用一些服裝,如狼的頭套、小紅帽的紅色斗篷等來讓兒童穿戴后根據故事情節(jié)去表演角色。而教育戲劇的課堂上,引導者選擇在一個空置的房間(戲劇教室、舞蹈房等),當教室大門打開的時候,兒童走進這個空的空間,他們彼此或許并不認識,可是他們即將會成為共同工作的伙伴,他們將在引導者的指引下被保護的走入到故事境遇中,作為參與者他們要建立信任同伴學習。整個教學過程詳解如下:
(一)破冰環(huán)節(jié)。破冰環(huán)節(jié)一般引導者會采用以集體游戲開始,主要目標在于培養(yǎng)兒童的專注力和音樂感知力,在課程的開始讓參與者(兒童)能夠被保護的盡快地進入到課堂的故事境遇中。
(二)保護入戲。引導者在給予參與者提供想象的空間,假想你在未知的森林里。參與者(兒童)通過音樂的感知去想象,開始在腦海里構建森林的場景。
(三)構建場景。當音樂結束,參與者(兒童)睜開眼睛的時候,他們圍坐的圓圈中間已經放置了一張整開的白紙,身邊也有備用的畫筆,引導者(教師)會要求參與者(兒童)拿起畫筆在面前的白紙上。描繪出他們想象中的關于這個森林的一切。這些想象的來源音樂的旋律感知、來自他們生活的經驗,于是,參與者(兒童)的筆下有山有水、有樹木叢林、有陽光雨露、有花草魚蟲、有猛獸等等,這個環(huán)節(jié),引導者(教師)借助繪畫元素激發(fā)參與者(兒童)的創(chuàng)思,他們集體的創(chuàng)作,開始有意識建立團隊的協(xié)作來完成任務。
(四)定格雕塑。故事場景構建結束后,引導者(教師)讓參與者(兒童)起身,延展想象:如果你是這個森林中的生物,你可能是什么?用肢體告訴我。參與者(兒童)會用身體開始做雕塑,比如:一塊堅硬石頭、一只不開心的猴子、一只饑餓的狼、路邊的蘑菇、水中的魚、森林中的食人花等等。展開肢體表達的過程中,會發(fā)現參與者(兒童)開始自覺的找尋身邊同伴的幫助,組合用肢體去做這些生物的雕塑。當然在展開的故事情節(jié)的每一個場景中,都會讓參與者(兒童)打開想象,去協(xié)作組建故事境遇中每一個定格的瞬間。
(五)文本閱讀。當介入文本時,我們開始觀察和深入的挖掘參與者(兒童)的閱讀理解和表達能力。在《小紅帽》的故事里,第一個情節(jié)是:小紅帽的媽媽讓小紅帽給生病的外婆送蘋果餡餅。如同語文學科的分段分層的學習,引導者(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會將故事文本的中心及每個圍繞中心展開的關鍵情節(jié)一一找尋,完整羅列,組建教學框架。
(六)分組呈現。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參與者(兒童)將被隨機分組,然后協(xié)作呈現故事文本的情節(jié)。我們強調扮演而不是表演,參與者(兒童)在小組工作中,他們會集體參與討論、分配、協(xié)調、解決問題。引導者(教師)會觀察每個(參與者)兒童的行為,在這個過程中,似乎每個小組都會有一個leader的存在,他會主動的帶領和承擔小組的工作責任,他會告訴他的同伴,應該怎么做。同樣,也就有了一直都在“聽從”的組員,或者有意見并不配合的組員,于是他們又要去解決合作中面對的矛盾,努力去完成他們所面對的各種問題。分組的呈現的過程中,引導者(教師)會帶領參與者(兒童)將構建場景環(huán)節(jié)探索出的森林環(huán)境在教室的空間里用美紋紙膠帶組建出來,參與者(兒童)將充滿想象的走進故事場景空間內,成為角色并扮演境遇。
整個教學過程中這是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參與者(兒童)開始將虛擬的故事場景與真實的生活情境有效鏈接。這些經驗都是來自于他們自身的生活經驗,教育戲劇的教學反對程式化的表演,每一個即興的扮演中都讓參與者(兒童)有所思考和理解,尊重他們的想象。
(七)角色分析。參與者(兒童)帶著現象走進小紅帽的家庭,用他們的眼睛去看這個家庭。他們也發(fā)現了很多“問題”。
參與者(兒童)1 :“我不喜歡小紅帽的媽媽,她太大膽了,怎么可以讓小紅帽一個人去森林呢?那么危險!我媽媽平時帶我去逛街都說要緊跟著她,不能離開她。”
參與者(兒童)2 :“對呀,這個媽媽不太好,外婆是媽媽的媽媽,外婆生病了,媽媽應該去看她,怎么能讓小紅帽去呢?”
參與者(兒童)3:“小紅帽的媽媽一定很忙,要加班,沒時間去的。就像我的媽媽,周末會加班都沒時間陪我玩的。”
參與者(兒童)帶著批判的思維去看待故事中的人物,并有效地找尋生活的鏈接,他們大膽的表達也富有同理。
參與者(兒童)4:“外婆好可憐,一個人住在森林深處,跟我的奶奶差不多,奶奶住在農村,我們一般過年的時候回去看她,也會給他帶很多很多的禮物,農村的路不好開,我爸爸每次都很小心的開小路。我也想奶奶可以來城市生活,可是她沒什么朋友也不會講普通話的,還有一點,我發(fā)現奶奶跟我媽媽關系不好的。”
作為家庭中的一員,兒童從他的角度已經開始觀察和記錄他的家庭關系,他們內心渴望長大和參與,也有自己的想法需要表達回應和尊重。
在童話《小紅帽》中,“狼”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符號化的角色。幼齡兒童的認知是簡單直接的,他們覺得狼是一個可怕的存在。《三只小豬》、《狼和小羊》似乎所有的童話故事里狼的可惡讓幼兒都充滿了恐懼的憎惡。教育戲劇《小紅帽》小學階段的課程教學中,筆者發(fā)現由于小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科普知識,他們會更具有想象力的看待狼的存在。
參與者(兒童)5:“狼應該被關注,他最后被獵人打死了。可是它是一條生命,狼是群居動物,它應該有父母、兄弟、朋友的,它死后會有其它的狼找它么?森林就如同我們的社會,有生存的法則,應該有森林警察、森林監(jiān)獄或者是森林法庭,它做了壞事它需要接受法律的制裁。同樣,在我們人類生活的這個社會的話,一個壞人做了壞事,我們看到了是不可以違法拿刀子直接把他捅死,應該通過正確的途徑讓警察和法律去對壞人制裁。”
(八)生活反思。這個經典的童話在一代又一代的講述中,我們始終將小紅帽視為天真幼稚、容易上當受騙的乖孩子。在教育戲劇《小紅帽》的課堂上,我們面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參與者群體,依然在探尋安全教育。無論是在低幼階段還是在成人的世界。引導者(教師)在為大學新生做安全教育時,依然是以童話《小紅帽》為例,將虛擬的故事場景與現實的生活境遇有效鏈接,讓我們想起了各種“女大學生意外失蹤受害”的社會焦點事件,單純的女大學生就像小紅帽一樣也面對著未知的危險,當遇見了如同“狼”一樣的黑車司機、強奸犯、社會不安分子等時,她們將如何去解決問題、脫離危險。兒童的成長教育中,成人經常向兒童強調社會現實中的危險,但忽略了如何去解決和應對危險。在教育戲劇的課堂上,在探尋森林小路的過程里,引導者(教師)帶領參與者(兒童)走進場景去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因此,教育戲劇,是運用戲劇的方法,讓兒童能夠具有想象力地思考自身和他們身處的社會。
教育戲劇的教學過程中,引導者(教師)尊重參與者(兒童)的想象和表達也關注他們的情緒心理及背后的真實生活境遇。在童話《小紅帽》的教學中,參與者(兒童)提出了故事中應該有個“父親”的角色。不可否認,故事中小紅帽、媽媽、外婆都是女性,都是弱勢群體,在這個家庭中缺失了男性角色,(也有參與者提出故事中的“獵人”是男性角色,比如他可能是社會中的“警察”、“消防員”或者其他安保人員。)回歸現實的社會中,無論是完整的家庭或是不完整的家庭中,總有父親角色的缺席。兒童長期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讓他們開始缺失安全感,或多或少的存在性格上的缺陷。如何幫助這部分因客觀現實帶來問題的家庭和兒童也是在教育戲劇教學過程中,引導者(教師)一直的努力目標,通過教學中的讓兒童體驗感知,教師觀察記錄并及時與家長進行溝通,共同來解決家庭生活中的現實問題。
教育戲劇的實際教學過程中的以上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不應該是刻板生硬的習式套用。建構課程框架時,引導者(教師)應該明確課程教學中的中心問題,帶領引導參與者(兒童)運用戲劇元素,讓參與者(兒童)被保護的走進戲劇場景去集體探索故事中的人和其所處的境遇,具有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解決問題。
在課堂中通過教育戲劇的教學方法,和參與者(兒童)一同創(chuàng)建、探索、體驗、反思戲劇故事中的境遇及故事背后的意義。從破冰游戲、探索物件、建構場景、肢體雕塑、保護入戲、分組呈現、角色寫作、思維追蹤、問題反思等方面著手,課程形式較傾向于過程戲劇(Process Drama),注重參與者在探索過程中的思辨和表達,以及借助協(xié)作式“同伴學習(Peer Learning) ”更好地看到其他的共同參與者。
筆者認為,在幼兒園到小學的學習中,整合的學習方法越來越應該受到重視。這樣一種以兒童為中心的學習將不同學科的認知、情感、社會和創(chuàng)造能力融合在一起,形成多維度的學習。
“他們不再是一元的信息接收者,更是多元的經驗建構者。所以,他們不再僅是內化于自身,同時還要外化給社會生活,讓更多的人看到他們的行為,聽見他們的想法。”
戲劇是和生活接近又存在虛擬的環(huán)境中的藝術形式。所有在生活中的經驗,都可以放在戲劇里。可是戲劇又是虛擬的,所以它是自然的也是安全的,能夠給兒童帶來必要的保護。當我們在戲劇中與兒童一起探討各種問題時,他們其實在學習如何更多視角的、全維度的、有同理心和開放性的看待世界,他們會關注境遇,理解人性,從而讓自己的認知、情緒和社會化得到發(fā)展,逐漸學會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同樣通過探索體驗,他們擁有認知反思真實世界的能力和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