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潔
(桂林理工大學機械與控制工程學院 廣西 桂林 541000)
中華傳統文化作為中國和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和品格標識,是提升國民文化自信,推動國家發展的精神財富。國家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日漸重視,已經提到了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對如何傳承與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展開多次闡述;指出必須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社會核心價值觀的根基,而優秀傳統文化所包含的深厚文化底蘊,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大學生社會價值觀引導和成長成才具有重要作用。
(一)強化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情感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是滋養大學生精神世界的養分,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源泉,為大學生價值觀念、行為標準、道德體系等建設提供了重要內涵依據,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升學生文化涵養與能力素質,有利于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引導學生自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價值導向和行為規范,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容和思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該站在社會形態更替的視角上,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中國傳統文化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體系、理論體系提供了思想資源,適時地彌補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中與實踐相脫離的部分,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以自身的發展不斷推動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發展。
(一)依托課程建設,構建三位一體優秀傳統文化課程體系。課堂是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渠道,在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對進一步豐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有重要作用,當前需要打造思政課、綜合素質課、專業課三位一體的傳統文化課程體系,這就要求廣大教師要不斷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例如理想信念資源、道德品質資源、專業修養資源等,使高校思政課接地氣,綜合素質課有生氣,專業課有內涵。
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通識課和專業課中,與思政課形成育人的協同效應。在一些關于優秀傳統文化的通識課程中,既要加強內容的知識性、趣味性、科學性,也要開拓形式的生動性、豐富性和大眾性;在通識課程內容上,融入古代文學、哲學等思想,將中國文化元素和文化精神系統深入地融入通識課的課程內容設計中,使同學們由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認識。專業課也可以結合專業的發展歷史,將很多文化資源滲透其中。另外講課形式上面可以采用互動式、體驗式教學方法,依托新媒體平臺,開設網絡公開課、微課、慕課等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
(二)挖掘文化內涵,將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的設計中。校園文化是高校實現全方位育人的重要部分,深入推進傳統文化進校園,加快校園文化建設,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內涵融入到高校的校徽、校歌、校訓、校風等建設中,培育大學精神,構建大家認同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并通過各種渠道將人文精神展現給大學生,引導同學們志存高遠、勤奮好學。
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產生活各方面。[2]高校可以利用傳統節假日,結合地域文化特點,緊扣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做好頂層設計,借助數字化技術,打造一批內容豐富、形式創新、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活動,突出儀式感教育,讓同學們在文化活動的體驗中提升民族認同和文化自信。美國學者詹姆斯·W·凱瑞提出了傳播儀式觀,指出傳播的儀式觀并非直指訊息在空中的擴散,傳播的起源及最高境界是要建構并維系一個有秩序、有意義、能夠用來支配和容納人類行為的文化世界”[3]。詹姆斯提供了一種將儀式理論引入文化研究和傳播研究的研究思路。例如結合特定的傳統節日開展文化快閃活動、故事分享會、知識競答、傳統服飾展示秀等實踐活動,使學生深刻理解節日的文化內涵。結合當地古代文化名人,開展“文化大講堂”、“朗讀者”、“文化禮儀秀”等品牌校園文化活動,使同學們在積極參與的同時可以增強文化底蘊,加深情感認同。
(三)構建文化實踐機制,提升傳統文化育人實效性。社會實踐是大學生了解國家、了解基層、增強責任感的重要途徑,同樣也是將傳統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學校要依靠課外實踐加強內容輸出,打造多元實踐平臺,開展“實踐養成”育人工程。[4]首先,借助政府社會力量,高校與地方文化局、藝術館建立合作關系,成立文化社會實踐教育基地。讓學生深入到一些蘊含著豐富文化的地方,例如文化博物館、名人故居等,使青年在親身體驗感悟中,學習和傳承傳統文化,由此增強對民族歷史和人文精神的認同感。其次,圍繞傳統文化的精神價值,開展相關志愿服務活動。例如積極開展關愛留守兒童、關愛空巢老人、關愛困難家庭、赴貧困地區義務支教等志愿服務活動,讓大學生在實踐中踐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第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創新創業實踐中,首先用優秀的文化精神引領高校創新創業的道德規范、價值標準、行為準則等,激發大學生雙創精神,規范雙創行為,讓廣大學生在“雙創”實踐中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中提升雙創素質。其次,鼓勵學生參加以地方民族傳統文化為研究的創新項目,和挖掘傳統文化內涵的商業價值的創業項目;同時利用暑期社會實踐,組織學生深入到物質文化遺產豐富的地方,開展文化調研等項目,讓學生在調查中感悟歷史,傳播文化。
高校可以通過組織中華傳統文化實踐團隊開展傳統文化尋訪記錄活動、設立傳統文化教育實習基地,開展傳統文化產品創意設計與制作活動,不斷豐富活動內容,讓大學生群體在傳 統文化教育傳承的實踐活動中接受熏陶,正確認識到傳統文化的價值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核心價值,自覺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
(四)打造互聯網+文化傳播模式,拓展文化融入的深度和廣度。隨著互聯網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時代性、針對性、實效性日益凸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充分利用新媒體,拓展傳播渠道,創新校園文化建設的理念和模式。加快建立QQ交流群、微博平臺、微博、易班文化板塊以民族節日活動為契機,開展傳統文化紀念活動,文化快閃活動,打造出文化活動的儀式感,并以微博互動、微信轉發、掃二維碼等形式加以傳播,活動后期,制作活動小視頻,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趣味性展示,上傳到高校知名的視頻網站進行病毒式轉發與點贊,經過網絡UGC進行二次傳播或多次傳播,實現傳統文化的情感認同擴大化。還可以借助當前的跨界營銷、IP營銷等思路和手段,拓展文化品牌活動的影響力,吸引眾多學生參與其中,讓更多的學生有強烈的文化體驗感和沉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