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強/遼寧中醫藥大學
“互聯網+”背景下隨著移動通訊和互聯網技術的持續創新,語言、數據、圖像、多媒體相互融合的移動互聯網作為信息時代的新技術產物,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現階段,移動互聯網平臺的信息多元交錯、言論自由等特征深刻影響著青年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例如,利用網絡標榜西方化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企圖以此沖擊瓦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再者部分外媒通過“輿論戰”惡意炒作、詆毀中國,以此損傷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聲譽地位。因此,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新時代,黨建工作應牢牢占據網絡主陣地。高校黨建平臺嚴格把控政治言論,為學生營造清朗的網絡環境、確保學生的意識形態安全。
高校智慧黨建平臺是一項系統工程,是集合了“黨建工作”、“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信息傳播”等多方智慧的綜合體。互聯網+”背景下的智慧黨建平臺使傳統黨建工作向全方位、多功能、立體化的形式發展。例如,高校可以利用互聯網的共享性集聚、整理各級各類的黨建教育平臺資源并按照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建設自己的網絡黨建教育資源庫,學生黨員可以突破時間空間局限隨時隨地通過手機借助互聯網技術完成黨課學習。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網絡技術搭建虛實結合的黨建活動平臺。
互聯網技術營造的“虛擬空間”打破傳統信息傳播的時間空間禁錮,在互聯網營造的“微平臺”、“微媒體”等虛擬空間中人們可以打破時間空間限制僅僅依靠網絡和客戶端,隨時隨地進行信息交流甚至開展線上活動,極大程度的激發了黨建載體的開拓與創新。例如現階段南航教師徐川的“南航徐川”公眾號就是對互聯網黨建進行的新嘗試,它積極拓展微信平臺作為黨建新載體,應用效果顯著。 他的做法“創新了高校思政工作途徑、舉措,提高了高校思政工作的針對性、有效性,進一步發揮了高校黨建工作的作用”[1]。
首先,“微信”、“微博”等自媒體的應用使信息傳遞更加高效、獲取信息便捷,拓寬了學生獲取和傳遞信息的渠道。[2]其次,“智慧黨建平臺”引領黨建走近學生,增強高校黨建工作親和力,提升黨建工作實效性。“互聯網+”境遇下,高校黨建工作的空間和視域從傳統向現代轉變,移動互聯網技術為高校黨建提供了信息化、立體化、雙向互動的工作載體,改變了傳統模式中的單向、單一、經驗式的工作模式,使黨建工作以及思想理論灌輸更貼近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生活實際。貼近生活,觸手可及的“智慧黨建”更加感性,更富情感,能夠增強大學生的親近感、趨同感、信任感,使“高校智慧黨建”被大學生所認同,切實提升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成效。
正確的價值觀
利用智慧黨建平臺,以提高學生價值觀為導向積極宣傳黨的理論知識。通過為高校黨員干部識別真善美和假惡丑提供正能量,鼓勵學生切實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互聯網+”創新高校智慧黨建平臺建構,牢牢把握意識形態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把理論、輿論、文化、精神文明“四大陣地”增強對高校黨員干部以及學生黨員和青年學生群體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的影響力。
充分利用“互聯網+”智慧黨建平臺在信息傳播方面的便捷性特點以及信息共享,提升信息傳遞率擴大信息共享范圍,切實提高高校黨建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通過同時高校智慧黨建平臺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建設和引導,可以運用智慧黨建平臺通過互聯網、手機移動客戶端等先進技術將校內校外零散的學生黨員集中,定期召開“三會一課”等黨內組織生活,優化傳統黨建工作模式,切實加強學生基層黨組織建設,提高學生黨組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通過智慧黨建平臺的積極正確引導,以及反面案例的警示教育,扎緊制度的籠子、劃清規則的底線,督促學生自覺抵制網絡不良信息、凈化朋友圈、清朗網絡自媒體輿論環境,以此來強化學生黨組織的作風建設和紀律建設,使學生能夠端正“慎獨”的嚴謹態度,利于高校在學生黨支部中貫徹落實黨的建設的基本方針和要求,加強全面從嚴治黨在學生黨組織中的落實和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