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濤 燕明輝/大慶師范學院
高校就業指導服務工作,面向的是廣大學生,所以一定要以學生為中心,本著服務于學生,為學生能夠實現就業為目標,不斷優化就業指導服務工作,高校要充分尊重學生,了解學生的就業應聘困惑,把握學生的就業價值取向,對于學生可能出現的不良的就業觀念、不理想的就業應聘能力,高校就業指導服務工作者應及時給予適當的指導和幫助,從而讓大學生借助于就業指導順利實現就業。
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社會分工的逐漸精細化、職業化,大學生就業會面對更加廣闊的空間,有更多的目標可以選擇,有更多的機會可以把握。在這樣的背景下,目前大學生就業的需求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為了更好地向大學生提供就業指導服務,就必須要充分了解和滿足大學生的就業需要,幫助大學生掌握應聘求職技巧,提升自身的素養能力,了解目標職業的工作狀態、發展方向等等,從而縮短大學生與社會職業需求的差距,幫助大學生走出求職就業的迷茫困惑狀態,促使學生實現滿意就業。
當前,高校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指導服務已經成為常態,這是高校為學生服務的職責所在。然而,很多高校在就業指導服務工作中還采取單一灌輸教育模式,通過“整齊劃一”的指導模式,用相同的就業指導課程、用相同的進度和方法,這無疑使得很多就業指導服務缺乏針對性,陷入到低效的尷尬境地。對此,高校應尊重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堅持因材施教,根據不同專業、不同興趣愛好、性格特點、能力水平等條件差異進行量體裁衣,開展更加個性化、高效化的就業指導服務。
早在2016年3月,教育部就下發了《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精準就業服務工作的通知》,指出高校應該建立精準對接服務平臺,提出“各地各高校要充分利用就業網、手機短信、就業APP、微信等渠道,建立供需精準對接服務平臺。要指定專門團隊或人員負責服務平臺的維護管理,及時收集、整理、發布供需信息,做到定期維護、適時更新、即時統計。”高校應該搭建智慧型就業服務平臺,根據大學生求職需要,通過信息平臺建設為大學生提供更加精準的就業指導服務。高校就業指導服務,應“充分利用互聯網+就業新模式,采用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不斷豐富精準對接服務內容。廣泛利用手機等移動終端,開展訂制服務,根據畢業生不同階段需求和求職意愿,精準推送相應的就業政策、崗位信息、指導服務,實現就業服務個性化、差異化。”
高校就業指導服務是一項重要的工作,需要高素質、專業化的就業指導服務師資隊伍,就業指導教師需要掌握不同專業就業形勢,全面了解心理學、咨詢學知識,還要把握人力資源管理、勞動經濟學等方面知識,更加要面對大學生就業面對的實際問題進行專業的指導,所以需要教師本身具備過硬的就業指導能力。對此,高校應重視對就業指導服務師資隊伍的建設,積極創造有利條件,如進行校企合作、進修培訓、專項拓展訓練等,促使就業指導教師職業能力普遍提升。當然,高校應結合自身需要,聘請一些經驗豐富的企業人事部門經理、人力資源師、心理咨詢師等人員,參與到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進行更有針對性、實效性的就業指導顧問。只有不斷優化就業指導服務師資隊伍,才能更好地滿足大學生的就業求職需求。
高校應注重開展個性化就業指導服務工作,進行細致化、系統化、全過程的指導,充分了解不同學生的就業需要,如針對就業定位情況、家庭經濟情況、掌握就業技巧情況等情況,實行精準幫扶式的分類別指導,做到就業指導服務工作有的放矢、對癥下藥,促使大學生顯著提升就業知識與技能。在具體的就業指導服務工作實施上,應進行分年級、分階段指導。如針對大一新生,主要結合校園文化,促使大學生了解所學專業發展前景與就業方向,促使學生確定專業學習目標,設計專業發展的方向;針對大二、大三學生,主要的指導重點應放置在職業素養培養上,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就業創業設計,進行自身職業生涯規劃;針對大四面臨畢業的學生,主要根據其就業意愿、崗位信息、就業政策、應聘能力等方面情況,進行因材施教,開展就業指導服務工作,幫助學生提升就業能力,滿足大學生就業需求。
總之,為了更好地開展大學生就業指導服務工作,高校應以學生需求為目標,遵循以學生為本,以滿足需要為指向,以因材施教為手段等實施原則,搭建智慧型就業服務平臺,優化就業指導服務的師資隊伍,開展個性化的就業指導服務,從而滿足學生的就業應聘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