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俊/綏化學院
近些年以來,高校擴招,高等教育發展迅速,殘疾人高等教育也獲得了較快的發展。經濟的發展和社會文明的進步為殘疾人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動力。特別是“以人為本”理念的普及和人們對于殘疾人教育事業的關心和支持,殘疾人接受高等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1994年國務院頒發的《殘疾人教育條例》規定:發展殘疾人教育“實行普及與提高相結合,以普及為重點的方針,著重發展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積極開展學前教育,逐步發展高級中等以上教育”。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則強調“以人為本、實現教育公平、保障殘疾人受教育的權利和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的視角,提出了“重視發展殘疾人高等教育”。一期計劃提出“發展殘疾人的高等教育”,“有計劃地在高等學校設置特殊教育學院或相關專業,滿足殘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高等學校要為殘疾人接受成人高等學歷教育提供便利”。從“逐步發展高級中等以上教育”到“重視發展殘疾人高等教育”,可以看出國家對于殘疾人高等教育越來越重視,不僅如此,殘疾人自身的接受高等教育需求也推動了殘疾人高等院校的從無到有、從少到多。1985年第一所殘疾人高等院校成立,到現在二十多所殘疾人高等院校,可見殘疾人高等教育發展的需求越來越旺盛,因此質量要求勢必越來越高。
在高等教育領域之中,殘疾人是其中的重要教育對象。目前,從殘疾人高等教育的推進情況來看,其既要實現同殘疾人中等教育的銜接,同時還要考慮到殘疾人身體不便的特殊情況。從殘疾人高等教育的發展現狀來看,因為通常公眾會顧及到殘疾人身體缺陷的問題,由此便會對其表現出一種同情的態度,這樣一來,便會在學業層面對其不做過高的要求,不過這樣也同時導致了一個問題,即殘疾人學生的文化知識程度存在普遍偏低的問題。
很多高校考慮到殘疾人的身體條件,過分講究人道主義,對其要求低,學生規范也是十分的寬松。其實,我們必須要強調殘疾人高等教育屬于高等教育的范疇,要認識到他們是需要走向社會,參與社會競爭的,如果一味的降低標準,首先對殘疾人來講可能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從而不能扎實的學習知識,對于學校來講可能成為殘疾人的一個溫床,不能更好的去培養殘疾人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和打磨其拼搏進取的意志。這樣一來,如果殘疾人走向社會可能在競爭激烈的現實面前就會永遠的處于劣勢。還有就是,就殘疾人群體而言,在受教育權方面和其他民眾沒有區別,因此,如若在高度教育中因為過于顧及和考慮到其身體方面存在的缺陷,而對其學業成績不做正常要求,則并非是實現了對其的人道主義關愛,恰恰相關,這相當于無形之中侵犯了其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
殘疾人面臨著就業和生存的嚴峻的問題,因此殘疾人高等教育必須要更注重應用型人才培養,力求將殘疾大學生打造成為符合現代市場需要的應用型人才,這不僅僅是高等教育所應當達成的人才培養目標,同時亦是幫助殘疾人大學生自我實現的契機。
從人力資源管理的角度來看,所謂的應用型人才,乃是指具備專業素養、專業業務能力的現代型人才。從擇業和就業的角度來看,這一類人力資源以從事技術類崗位為擇業和就業去向,可以說,在推動產業發展的層面來看,應用型人力資源是當前我國最為急需的重要資源。因此,在殘疾人教育這個問題上,相關教師應當意識到,只有少部分殘疾人大學生能夠在接受了系統的高等教育之后,從事研究型工作,絕大多數殘疾人學生受限于身體問題所造成的學業困難,使得高校和教師應當注重將其打造為具備一定技術專長的現代應用型人力資源。所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點就是要加強應用型的職業技能的培養。比如,有的殘疾人高等院校有盲人針灸推拿專業。個別培訓機構也會有速成班的,幾個月甚至一個月便能培訓上崗,殘疾人高等教育中的盲人針灸推拿專業勢必要區分于這類的培訓班,應該不斷加強技術應用型職業能力的培養,以區別于技能型的按摩匠。在教學的過程中,一方面要注重理論的滲透,尤其是中醫理論的側重性突出,在實踐方面也是加大了重視程度,立足培養出來的殘疾大學生擁有可以診斷及治療一些疾病的能力,而不僅僅是具備能夠勝任醫療按摩工作的能力。這應該成為殘疾人高等院校可以參考的成功的教學經驗。
考慮到殘疾人大學生普遍存在文化知識基礎較為薄弱,但同時亦表現出較強的生理潛能的情況,高等院校應當立足于此,實現對課程體系的重整以及教學內容的重構,并加強對其知識水平的有效提高,同時還應當在這一過程之中有意識地展開對其專業技術能力以及創新意識的培養,從而能夠使其具備立足于社會的能力。還有就是,高等院校應當安排專人,對殘疾人大學生的教育規律進行探討,以便能夠依托科學且精細的調研活動,打造契合殘疾人大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模式,使其實踐操作能力能夠不斷得到進步和提高。另外,高等院校應當為殘疾人大學生提供參加技能賽事的機會,以便使其通過對賽事活動的參與,實現見識和閱歷的豐富,并讓其由此獲得自信心的提高。在教育思想方面,高等院校應當牢固樹立和秉承“健殘融合”的理念,并將之作為教學模式創新的基礎和依據,并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打造一般大學生同殘疾大學生彼此融合、融洽的氛圍,這樣一來,將實現對殘疾人大學生群體的有效心理調適,從而為其日后較好地融入社會打下基礎。
Fugate認為,在主體所具備的資本、學識較為接近的情況下,如若某一主體能夠在實現充分自我認知的基礎之上,合理地對自身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則其就業的幾率也會高于其他人。從這段話能夠看出,無論是普通大學生亦或是殘疾人大學生,只要其能夠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進行明確的職業定位和做好自我規劃,則其得到就業崗位的機會便會變得更高。因此,高等院校應當面向殘疾人大學生開設職業生涯規劃類課程,以便幫助學生掌握各類測評工具的使用方法,并此基礎之上實現對自身未來人生的合理規劃。
對于殘疾人的培養模式和培養方法,應該不斷加以創新,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和殘疾人發展的需求。
(1)給予基礎類課程以足夠的關注,以此作為幫助殘疾人大學生實現知識結構完善的路徑。高等院校在對殘疾人大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之中,應給予基礎類課程以足夠的關注,并通過此類課程的教學,幫助殘疾人大學生實現人文素養的提升,同時,高等學校還應當幫助殘疾人大學生實現語言表達能力、交際能力、邏輯推理能力以及組織能力的強化,這樣將大大提高其成功走上社會和穩妥就業的成功率。
(2)按照外部市場對現代人力資源的實際訴求情況,著手實施專業設置改革。現階段,從國內高等特殊教育專業的設置情況來看,電子計算機、藝術設計、按摩等專業成為主要的專業群,之所以這些專業能夠成為面向殘疾人大學生的專業,主要是因為其課程的實踐性較為突出。為此,高等院校可以將服裝設計、動畫制作等專業整合到面向殘疾人大學生的專業課程群之中,提出這種建議的原因是因為這些專業同前述專業存在一定的相近性。
(3)推動課改進程。高等院校在面向殘疾人大學生施教過程之中,應當確保所開設的相關課程能夠達到實踐性突出的目的,并為殘疾人大學生提供豐富的社會實踐契機。還有就是,高等院校應當在校內設立實訓基地,以此來讓殘疾人大學生在真正離校入職之前,能夠直觀地感受到職場的氛圍,這樣便為殘疾人大學生今后的就業提供了砝碼。
雖然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參考普通高等院校,但是殘疾人畢竟在身體上存在著一定的障礙,因此殘疾人教育勢必尤其特殊性,不可完全照搬普通高等教育。正如上文所分析的那樣,殘疾人大學生受限于自身的生理缺陷,故而極易導致其思維模式同普通大學生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差異。有鑒于此,高等院校應當在秉承人本主義教育觀理念的同時,注重在教育、教學當中凸顯出殘疾人教育的特殊性。具體而言,高等院校應當深入調研、發掘和掌握適合殘疾人大學生教育的模式,以便能夠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時,高等院校應當對殘疾人大學生的心理活動情況加以認真地摸底和了解,以便為設計和開發課程提供依據。如面對存在視覺障礙的殘疾人大學生進行教學時,應當通過幫助其利用健全感官的方式,使其能夠更為高效地投入到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之中去。另外,在課上授課階段,授課教師要有意識地應用以多媒體技術為代表的各類信息技術手段,這些技術將實現對殘疾人大學生生理障礙的弱化,使其能夠更好地接受和學習知識。
高等教育管理者和廣大教師應當意識到的是,在幫助殘疾人大學生成材、就業這個問題上,不能夠單純立足于人道主義關愛的視角,而放松對殘疾人大學生的學業標準要求,這并非是對其的同情,相反是對其的一種“捧殺”。廣大教育者應當在立足于殘疾人大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之上,科學地安排課程體系,編寫教學大綱,實現課程體系的調整、優化,并設計符合殘疾人大學生情況的全新教學模式,這樣方才可以讓殘疾人大學生真正在學業上有所收獲,并且能夠讓殘疾人大學生在提升基礎理論知識掌握程度的同時,還讓其實踐動手操作能力得到有效的進步。這才是給予殘疾人大學生真正關注和重視的教育方式。另外就是,這種做法也不會使殘疾人大學生產生被特殊關照之感,而是使其認識到,其同其他同學是沒有區別的,其一樣可以憑借自己的學識和技術立足于社會。
以上,我們從以普通高等教育培養目標為指導培養殘疾人、培養殘疾人成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殘疾人的職業意識,樹立職業理想、創新殘疾人的培養模式與培養方法、體現殘疾人教育的特殊性這幾個方面對殘疾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展開了探究。殘疾人雖然身體上存在著一定的障礙,但是其也需要基本的生存,也需要高質量的生活。因此,對殘疾人的高等教育培養目標要根據殘疾人的具體情況,結合當下對人才的需求綜合制定,要培養殘疾學生身殘志堅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