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梅/山東省博興縣錦秋街道清河學校
早在20世紀上半葉,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的“活教育”理論。對應到如今,新課改同樣提出了理論聯系實際的要求,課改后的新教材《思想品德》,選材大膽、內容新穎,從編排上更加注重了對思想品德教育理論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對于思想品德教師而言,應該努力構建與生活實踐相聯系的教學課堂,激發學生學習思想品德的興趣,使得學生能用課堂知識分析生活中常見的思想倫理問題,實現 “在生活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的教學目標。下文結合筆者的教學感受和經驗,從新課程導入方式的生活化、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生活化、以及教學案例引用的生活化三個方面來具體闡述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實踐路徑。
過去傳統的思想品德課,多以教師的照本宣科,純理論灌輸講解為主,很多理論過于枯燥,難于理解,學生也是被動學習、背過就忘,缺乏將知識應用于實際的能力。在思想品德課教學課堂中,新課導入是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教師在新課導入時,應努力選取與課題內容相關的時事新聞或是生活相關的素材,做成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或論題,讓學生在好課前搜集材料,課堂中分成小組利用資料和生活經驗進行討論并得出結論。例如,在“面對突發事件”這一課時,可以列舉校園中出現的暴力現象、社會上誘拐兒童的現象,通過當地時事新聞的引入,讓學生在感受到生命可貴,應該提高自我安全防護意識的同時,也意識到思想品德課的內容就在身邊,離生活很近,能使學生產生現在學有所用,將來學以致用的情感共鳴,激發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程的熱愛。
有學者研究顯示,良好、放松、平等的課堂氛圍能讓學生最大程度的感受師生協作,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互動,更易受到教學內容的引導,引發情感共鳴,繼而激發學習興趣。在此氛圍下的學生大腦高度活躍,思維集中,理解能力強,是靈感與創意迸發的最佳時刻,因此對于思想品德課程教師而言,有意識的促進和強化課堂氛圍和教學組織形式,對于課程教學和效果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例如,在“防范侵害,保護自己”這一課時,通過向學生展示各種侵害案例,圖片和影音資料,提出問題,讓學生分成小組對于各種情景,如網絡聊天、交通事故、旅游傷害等情境進行討論,教師根據課本內容穿插提問,加以引導,繼而在小組代表發言后,教師對課堂結論進行總結并加以補充,強調在面對侵害時,應該機智謹慎的保護自己。在小組討論,課堂互動中,教師始終秉持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學模式,給予學生充分的鼓勵,讓其在生活化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中暢所欲言,積極探索。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為生活而教育才是活教育、與生活脫離的教育是死教育”。作為思想品德課教師,在課堂教學內容設置上,要時刻謹記,活的課堂教學,就必須有鮮活的教學內容作為來源,必須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在新課導入或是課堂案例小組討論時,所引用的案例應當盡可能的貼近學生生活,最好以學生身邊的人和事為例,例如教師本人、學生本人、本班、本校或是本地區的事情作為案例。之后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實際生活發出問題,并自己運用課堂所學解決問題,強化思維與實踐的統一,讓所教授的內容能夠來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例如,在“網絡交往新空間”這一課時,通過提供影視動畫資料(關于網癮少年違法犯罪的故事)為學生,特別是沉迷網絡無法自拔的學生敲響警鐘,通過令人震撼的人生結局,讓學生自己感悟。這種擺脫了照本宣科,純粹說教的課堂內容,能夠輕松引起學生的共鳴,感染學生,產生更好的教學效果。
在美國教育中有這樣一句話““我聽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錯了,我懂了。”這句話顯示了在教學過程中,僅靠填鴨式的、以教師傳授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會讓學生聽過就忘,特別是生活中隨處可見,可以動手體驗的教學實踐才能讓學生知道和懂得。因此,作為思想品德教師,應該在課余布置既與課堂內容相關,又能在生活中體悟實踐的課外作業。例如,在“防范侵害,保護自己”這一課時,讓學生注意記錄留心未來兩周內自己或是身邊切實發生或是網絡上的時事新聞,對于侵害等現象提出自己的觀點,應對以及防護措施,并回歸課堂進行分析總結,讓學生能夠將課堂理論應用于實踐,促進思想品德課堂的教學效果。
英國教育學家麥克菲爾曾指出,僅僅局限于課堂,而不面向社會現實的道德教育課程,其本質并非是道德教育,而是理論教育。思想品德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確立生活即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的教學理念,從課程導入,課程氛圍和組織,課題案例引用,課后實踐等幾方面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全程實現教育生活化,使得思想品德課堂擺脫枯燥乏味的理論宣講和說教,更加生動活潑,多姿多彩,貼近生活,使得學生能夠在課堂中以學習主體的角色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和互動中,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培養其歸納、分析以及總結和表達能力,提高思想品德課程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