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田/沈陽師范大學
教育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是實現國家從人力資源大國轉向人力資源強國的關鍵,而農村小學教育作為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情況,也勢必會影響到我國的人才發展戰略,因此,如何處理好農村小學教育問題是當務之急,下文中,筆者將以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為例,試探究提升農村小學教育水平的方法,進而實現“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目標。
在部分農村地區,由于經濟條件限制,導致了很多小學在現代化教育設施方面較為缺乏,很多學生在小學階段,均無法得到應有的音樂、美術、體育、計算機等教育,上課依然全部沿用板書的形式,沒有引進多媒體設備,因此,在教學設施上與城市院校相比,依然難以望其項背。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心智還為完全成熟,因此,在學習方面依然需要教師的引導,然而,現階段,在很多的農村地區,教師老齡化現象凸顯,嚴重制約了小學教育的發展。雖然年長的教師在教學經驗上頗為豐富,但面對社會的快速發展,很多年長教師所沿用的傳統教學模式以無法滿足現代化教育的需求,而年輕教師雖教學方式新穎,但缺乏教學經驗,無法填充其中的空缺,以至于農村小學教學事業停滯不前。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但介于文化素養的有限,且大多數家長長期外出務工,導致與孩子的相處時間較少,因此,無法很好的引導孩子,而大多數時間里都是由爺爺奶奶照顧孩子,如此一來,使孩子不得不接受隔代教育,但很多老年人的思想過于保守,無法與時代發展接軌,進而促成了孩子的家庭教育缺失。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家長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因此,出現了學生向城市轉移的情況,另外,由于國家開啟的計劃生育政策,致使很多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加之城市化的情況,促使了農村小學生源緊張,而人數的銳減,導致的另一個結果就是教育經費的分配問題,學生少了,所得的經費占比自然減少,使得學校的硬件設施、教學環境無法得到大的改觀。
農村地區的經濟、交通、薪金待遇都無法與城市地區相提并論,因此,很多農村小學,在崗的依然是一些本地的年齡偏長的教師,很多剛剛畢業的大學生,都不愿意選擇來山區支教,致使農村的教學模式、教學理念無法與時代并軌。
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據了我國人口總數的三分之二以上,而在這部分地區,雖然人口數量占比重很大,但經濟卻依然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這主要是由于農村地區的交通、通訊等等發展條件有限所致,因而,迫使很多農村學生的家長都外出務工,以滿足家庭的日常開銷,而這些學生自然就成為了留守兒童,他們沒有父母的直接督促,從而出現學習上的怠慢。
地廣人稀是農村地區的普遍現象,因此,應有當地政府及教育部門帶頭,將院校進行科學的合并,避免院校四處分散的情況,而對于一些家庭偏遠的學生,可以幫助他們安排住宿,另外,要建立教師住宿樓,為學生安頓好住處的同時,也為教師尋求一處住所,這樣,就可以將國家給予的教育經費集中起來,實現經費的統一利用,購買更多的現代化教學設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
教學質量較低,是農村地區普遍存在的現象,而要扭轉這一現象,必須從教師方面入手。教師是我國教學體系中最重要的部分,他們是學生的指路明燈,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將影響著學生,但大多數農村地區,教師崗位空缺較多,經常是一人身兼多職,在擔任班主任的同時,又擔任了多個學科的任課教師,因此,介于農村師資力量匱乏的情況,筆者認為,應調整對農村教師的待遇問題,要針對剛畢業的大學生采取優先錄用的政策,并對他們職稱評定、職位晉升的問題放寬政策,以為院校吸引更多的優秀教師人才。
在很多農村家庭中,家長由于受傳統觀念影響,迫使他們對于孩子的教育問題關心不足,以至于很多學生在沒有家長的看護下,經常疏于學習,因此,教師應多進行家訪,多和學生家長溝通,普及教育的重要性,讓家長成為監督孩子的第二任教師。
教育是國家繼續前行的基礎,是推動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動力,因此,無論是城市地區,還是農村地區,我們都不能懈怠,一定要堅定教育是改變命運、強國強民的必然途徑,并為此不斷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