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明康 屠建群/寧波市鄞江中學
但是,在操作層面,各校各持一端,莫衷一是。教育現實中,“品德表現”評價過程出現,功利性、單一性、隨意性、評價內容狹隘化、評價方式機械化等問題。這些都與新高考下品德表現評價的初衷相違背,給新高考下的高中德育帶來一定的沖擊,嚴重傷害了教育本質。改變“品德表現”評價的現狀,推動新高考改革下的德育評價工作走出現有的困境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不能回避的問題。為此,我們在反思和學習實踐的基礎上提出“品德表現評價的鄞江模式”。
鄞江坐擁它山堰這個偉大的世界水利遺產,同時還擁有山明水秀的風景勝跡。我校以它山精神、鄞江山水為依托,打造“它山文化”為主題的校園文化。
1、它山主題文化:毅力
通過走進鄞江、鄞江山水文化徒步、樟村革命烈士陵園徒步、龍觀25公里毅行、新生軍訓與拓展訓練、原動力學校拓展訓練、奉化滕頭社會實踐等活動領略它山文化的歷史遺跡和鄞江山水之美,鍛煉心智體魄。
2、鄞江主題文化:尚美
鄞江是唐代寧波古城,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學校組織學生感受鄞江民俗文化,推出《它山文化概覽》選修課,組織美術生及學生志愿者參加鄞江“十月十”、“三月三”廟會等民俗活動。學生以手繪壁畫、美術作品展、志愿者活動、義務講解養正學堂舊址等方式領略、參加家鄉文化建設。具有鄞江地方特色的德育課程既拓展了德育課程,也拓展了學生品德評價的內涵。
3、它山同心基金會:感恩
我校校友會組建了“它山同心基金會”、“吳志光獎教基金”,寄托了歷屆校友對母校的舔犢之情和殷殷期望。基金會設立了“它山獎”作為學生的最高獎勵,分別設立勤學獎、創新獎、才藝獎、孝悌獎、文明獎等獎項。每年開學之初頒發各項獎項,及時對優秀學子的獎勵,更發揮了重要的德育引領作用,繼承優良傳統,弘揚它山文化。
1、自主管理機制探索
探索建立了學生綜合服務部,搭建學生自我管理的平臺,大量的檢查和協調工作由學生自主完成;搭建學生自我服務的平臺。
2、自主管理德育內涵挖掘
學校探索出以“自我管理—活動自主—行為自律—精神自強”為基本內涵的“自主管理德育”模式,以學生綜合服務部為代表的學生高度自治管理機構,充分體現了對學生人格的尊重,充分挖掘學生自主管理潛能,對過去僵化教條、說教式、警察式、保姆式的德育形態進行改革、創新。
“把校園還給學生,讓校園洋溢詩情畫意;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成長氣息;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涌動生機活力。”這是學校教師的共識。多元化推薦、評價學生,讓他們人人爭當標兵,就是讓學生體驗成功的一個方式。
在自主管理德育里,學生實現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判斷。開學典禮、校運會、高三成人禮、感恩教師節活動、美食節、鄞江民俗活動、校園“涂鴉”等活動全部由學生自己完成。學校特別注意對學生進行適度引導,如同學們自主組織藝術節、校園十佳歌手等活動開展得紅紅火火,但不能使時間跨度較大,學生投入精力太多;學生在參加校外活動中,學校提前做好學生保護工作。比如運動會,大量非體育老師退出了裁判組、宣傳組、糾察組和志愿者活動。各項活動圓滿成功,同時學生參與的各項活動計入學生的品德表現,既有優秀運動員為班級爭金奪銀的榮耀,也肯定了裁判、宣傳、志愿者等學生的辛勤付出。成立學生紀律仲裁委員會,在德育處、團委學生會指導下實現學生的自我管理和協調仲裁。
3、學生自組織:社團文化的培育
社團活動是高中生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通過多姿多彩的社團和俱樂部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平臺,實行“引進來,走出去”的策略;開創有特色的社團,完善學生社團責任制管理,辦好“學生社團文化節”;積極投身于社會公益事業,志愿服務社會,開展一批具有社會影響和效益的社團實踐活動。這些活動,都被采納為品德表現的內容。它們即是德育活動的重要載體,也是品德評價的基本依據,發揮評價和引領的雙重作用。
學校原有的“班級四項競賽”和目前推行的“鄞江中學學生綜合素質管理軟件”,對學生的行為規范日常評價要求明確,落實到事、到班、到人、到時間,并且能夠及時給予評價反饋,具有很強的指引養成功能。
做好常規管理工作,“月月有主題,周周有活動”,擁有鄞江中學的德育工作路線圖。把法制教育、消防和安全、緊急救助、心理健康和生涯規劃、志愿者活動、紅十字活動、教師節、成人禮、國家公祭日、各種助學幫困、軍訓和擁軍、關工委活動、重大時事紀念、它山文化活動等串聯起來,在學期初確定日常工作路線圖,確定每月主題,圍繞月主題開展相關活動。
在評價主體上,多角度、多渠道、多層次靈活地來評價學生,讓教師、學生、同伴、家長共同參與。
教師是德育工作的引領者,也是傳統上品德表現的主要承擔者。我校作為農村寄宿制學校,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更是德育重任的承擔者。品德評價的傳統做法,是班主任一肩挑。我們嘗試逐步轉變教師的地位和功能,教師即是德育活動的主要組織者,同時更是教師、學生、家長等各種評價主體的協調者,發揮聯絡和督促功能。工作對象不僅是學生,還包括同事之間、家長等。
教育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促進每位學生全面的、有個性的發展。同時,學生也是品德評價的重要主體。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學生的成長,首先是他們的自我認知。入學之初,首先展開個人自我分析教育,包括針對自己的氣質、職業傾向、學習狀況、生活習慣、個人能力的自我評價等,引導學生理性地展開對自我的認知。同時也開展學生自身外部環境的認識教育,包括針對學生的外部社會、家庭、學校等外部環境的評價等。
過程是關鍵。在師生印象下,設置了“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欄目,增加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自我教育。其中自我評價,從品德操守、責任義務、行為習慣三個大的方面進行自我評價。
家長、家庭教育對每個學生個體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家長群體對學生的德育引領也是舉足輕重的,家長的親情感召、傾心關愛,往往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應該是品德評價的重要主體。我們設置了“家長評價”環節,拓展了品德評價的空間,豐富了品德評價的內容,促進品德評價的多元化。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開學典禮、運動會、美食節、成人禮、畢業典禮,我們往往邀請家長共同參加、共同見證他們的孩子的成長。另一方面,家長在平臺端口可以實時查看學生的評價進程,有效提升校校互動的時效性。
學生互評具有好操作、公平公正、引導性強的特點。同學之間的相互影響,有著家長和教師不可替代的作用。同學之間欣賞的眼光和優秀評價,對促進學生成長有著異乎尋常的影響。在“同學互評”欄目,要求學生“學生評價自己的同班同學”,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所有評價進入階段性小結后,管理軟件會形成每個學生獨特的“雷達圖”,全面反映過去一個階段學生的綜合素質,并為接下來的持續發展指引正確的方向。
總之,新高考背景下學生品德評價鄞江模式的構建,彰顯了學生“自主選擇、自我管理、自主學習、自我發展”的主體性,體現了“自主與引導互補,倡導和諧”的育人特色,充分發展了學生的核心素養,讓學生在行政班、教學班與自治共同體等不同平臺中自主選擇、自我負責、自我成長。鄞江中學通過積極的、有效的品德評價,促使學生奮發向上,真正把學生培養成為身心健康、精神飽滿和素質全面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