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又要革命了”!因為慕課時代已經到來。慕課風暴始于2011年秋,國際教育界仿佛看到了“未來教育”的曙光;2012年被《紐約時報》譽為“慕課元年”。這里的“慕課”(MOOC)指一種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模式。慕課理念就是要打破教育壁壘,實現教育公平。人人可以沖破時間、空間的限制,最大限度的享有教育資源。
慕課浪潮風起云涌,高校教師理應順應潮流,轉換思想勇于迎接挑戰。
(1)未來的教師更像是一個導師,從以“教”為主,變成以“導”為主。慕課將顛覆傳統的教學方法,改變很多教師的工作方式。傳統課堂中,教師采用“滿堂灌”的形式,學生變為“知識容器”,無法實現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的學習。基于慕課的教學模式下,教師根據學生的需求、結合自身課程特點設計授課內容、授課形式、及學生評價環節。“以敏銳的文化視角培養學生寬容、思辨的客觀學習意識,培養學生開放的自主、合作學習理念。”[1]幫助學生由“認知主義”向“建構主義”學習習慣轉變。
(2)教師由“單項選手”升級為“全能型選手”。傳統教育模式下,評判一個教師能力的標準是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與知識的傳授能力。而大數據背景下,教師還要具有在大數據“噪音”中選取有效數據的能力。深諳教學技術開發與設計,掌握必要的視頻制作、交互社區建設、web2.0應用及云信息利用等現代信息技術。將學術能力與信息技術能力有效結合進行慕課開發與教學應用。
(3)教師由“領導者”轉型為“合作者”。慕課的學習理念是將學習看作一種社會活動,學生與其他同學及教師建立學習共同體,相互交流合作。因而,教師不再掌控整個教學和學習過程,而是要扮演助學及促學的角色,變成學生探索學習、斬獲新知和掌握新技術的“合作者”。另外,慕課是一個龐大的工程而教師需要參與“團隊合作”。教師只是課程建設中的一員,可以根據自身特點擔當“主講教師”抑或“教輔人員”。
“高校教師計算機自我效能感知水平與慕課教學的易用性感知正相關”。[2]網絡條件越成熟,慕課輔助技術資源越豐富,教師越傾向于采用慕課教學的方式。外部支持已經建立,教師如何更好加以利用。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成為關鍵。首先微視頻制作是慕課教學的必要手段,教師需熟練運用慕課平臺,使用網絡工具與軟件,如幻燈片、電子白板、微音頻等制作技術手段制作微視頻。并且有能力運用文檔排版格式化、圖片與視頻的切割與嵌入等信息技術;教師應能靈活借助軟件尋找適合的資源并對其進行“二度開發”。對資源搜集、分類并整合,內化網絡資源為教學服務。另外,教師應能運用服務器對學生學習數據進行實時分析,從而了解學生的學習進程、學科表現、思維模式等,進而改進教學內容與呈現方式。并能利用課程平臺,參與網絡社區互動、對學生進行有效信息反饋和評價。
在大數據背景下,教師的職業知識與素養略顯匱乏,難于應對信息化的大環境。為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桎梏,教師既要提升科學技術水平,又要增加自身知識儲備。在掌握自身學科的專業知識與理論的基礎上,還應熟悉相關的學科內容。科技的發展決定知識的關聯性、交叉性和綜合性。知識面寬才有助于提升創新能力及學術思想拓展;專業知識是基石,掌握教育規律與理論才能將知識外化。大學教師有必要學習教育學、心理學和教學法等方面的知識。得以把新知融入教學當中去。同樣,教師也可以通過慕課平臺學習新知,多角度、多維度的理解授課內容,汲取他人的經驗來提高自身綜合素養、發展專業能力。
教師以結構化的課程體系和系統化的學習平臺為支撐、將全新的教學組織模式與傳統教育體制理念有機融合,更好的滿足學生“碎片化”學習要求。教師充分了解教學內容、熟悉教學對象,設計出整體教學進程,研究具體的教學方式和課程組織形式。能夠設定適宜的教學目標、根據學生個體差異實施個性化教學、及時有效地對學生學習進行反饋與評價。此外,還應培養自己創新的能力,研究慕課背景下的“翻轉課堂”和“線上線下教學”,熟悉新的教學理念與技術并能應用于實際教學實踐中。
“慕課以它的網絡化、規模化的優勢,能把優質的教育資源大眾化并使稀缺資源普及化”[3]高校教師應擁有緊迫感與使命感,努力提高個人信息素養、拓展知識體系來迎接慕課大潮的沖擊。還教育應有的溫度,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并讓學生實現個性化、全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