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記》作為我國乃至世界上最早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專著,具有內涵豐富、系統縝密、思想體系完備的特點。《學記》在內容上涵蓋了教育研究的絕大部分領域,并且對和諧教育思想也闡釋得淋漓盡致。那么,運用什么樣的手段,以達到培養和諧發展的人的目的,《學記》已經給出了答案。本文將從教育目標、教學內容、師生關系、生生關系以及教學環境五個方面,來闡釋《學記》中蘊涵的和諧教育思想。
《學記》在一開篇就寫到:“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不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這里說君王若想要教化人民,培養良好的風俗,只有通過學校教育才能行得通。“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是指古時候的君王,建立國家,統治人民,要先從教育入手。“化民成俗”、“建國君民”都強調了教育為社會政治服務的目的,把教育作為實施政治最有效的手段,從而使教育與社會達到了和諧的局面。
以上是從國家層面來說的,那對于個人來說,《學記》中提出要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返,謂之大成。”《學記》把學習進程分為兩部分,即“小成”、“大成”。在這一進程中,要學習什么樣的內容呢?其中“離經”、“敬業”、“博習”、“論學”以及“知類通達”強調的的是學生才智的發展;而“辨志”、“樂群”、“親師”、“取友”以及“強立而不返”則重點突出道德的發展。每一個階段都蘊含著品德與才智共同發展的理念,不僅發展學生的智力,還突出學生品德發展的部分,體現了《學記》中對學生教育目的和諧發展的理念。
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學內容循序漸進、和諧統一。“離經辨志”、“敬業樂群”、“博習親師”、“論學取友”、“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是一個由淺入深、由易至難的過程。從明析經義與辨明志向的結合開始,至獨立發表自己的看法與能識別朋友的結合為中介點,再到融會貫通與立場堅定的結合為止,說明了教學內容與人的身心發展規律相結合,達到教學內容與個人發展的和諧。
《學記》中,“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自焉游焉。”教學內容不僅僅只局限于課內,還延伸到課外活動中去。“安弦”、“安詩”、“安禮”屬于課內知識,通過老師的教傳達給學生,屬于學習的間接經驗。而“操縵”、“博依”、“雜服”則是學生的課外活動,需要學生在課下實際操作的,屬于學習的直接經驗。通過“操縵”、“博依”、“雜服”等課外活動來促進課上內容的掌握,使學生的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和諧統一地結合在一起。
“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其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學記》指出了教與學的不和諧現象,老師只知道朗讀課文,大量灌輸,只顧趕進度,卻不管學生能不能接受,他們不考慮學生的內心需求,不能使學生的才智得到充分發展,教學的辦法既不合理,提出的要求也不符合實際。
面對教學中出現的不和諧現象,《學記》給出了相應的建議。想要達到師生之間的和諧,老師首先要“知其心”,即了解學生的心性,之后才能“救其失”。“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造成學生四大缺點的原因就是“心之莫同”,所以說,“知其心”是師生和諧的前提條件。老師在了解學生的心性之后,才能“博喻”。《學記》中提出“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后能博喻。”教師只有了解了學生的實際情況之后,才能夠對癥下藥,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啟發誘導。“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不牽著學生走而是引導學生學習,才能夠形成融洽的師生關系;不推著學生走而是策勵學生學習,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才能感到安易;不代替學生下結論而是對學生進行啟發,學生才能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樣學生在師生融洽的環境中,能夠學習安易,進而能夠獨立思考,從而提高能力。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是不斷成長的,“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在最初的解釋中,“教”與“學”的對象都是老師,但經過演化,人們賦予“學”更多的對象,“學”也包含了學生之學。學生與老師相互學習、共同成長,師生共處于一種和諧狀態之中,體現了和諧教育理念。
《學記》提出“預、時、遜、摩”的教育原則也體現了師生之間的和諧。壞事情還沒有發生的時候就加以預防;抓住時機,及時施教;循序而不越級地進行教育;取長補短,相互學習,這都抓住了學生的年齡以及心理階段特征與教育實施之間的關系,體現了和諧的教育思想。
《學記》中說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指出了同輩群體對于學生學習效果的影響。如果獨自一人學習,沒有朋友,那見解就會狹隘,見聞就會不廣;如果交友不慎,就會違背師長的教誨;如果三朋四友盡談些不正經的事情,就會荒廢學業。應該做到 “論學取友”、“樂其友而信其道”,在樂于交友的同時多交益友,在與朋友相處的時候要多言正事,只有這樣,同學關系才會處于和諧狀態。
《學記》中提出了“未卜禘不視學,游其志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的建議。通過“不視學”,讓學生得以按照自己的志趣從容學習;通過“時觀而弗語”來培養學生自己用心思考的習慣;對待幼兒只聽不問,目的是讓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教師不多加干涉學生的學習,讓學生有充分自由的學習空間,教師與學生處于一種和諧的學習環境之中。
“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自焉游焉。夫然后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興其藝,樂其學。學生學習的時候努力進修,休息的時候就盡興玩弄雜藝。學生的心理狀態處于一種不至于太松散,也不至于太緊張的環境狀態之中,學生的學習環境達到了和諧的狀態。
以上,從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師生關系、生生關系以及教學環境淺析了《學記》中的和諧教育思想。《學記》中蘊含的和諧教育思想可見一斑。作為一部經典的教育專著,我們可以借鑒的東西還有很多,還需要我們繼續挖掘瑰寶,給現今進行的和諧教育改革以更多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