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馨/齊魯師范學院
(1)新時代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提出。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論斷。這一政治論斷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許多新要求,其中突出一點表現在廣大人民群眾重視的教育事業層面,深刻指明了新時代教育工作的教育使命,堅持認為我國學校教育的發展必須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不斷促進教育事業改革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也明確指出將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必須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2)新時代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內涵。第一,深入貫徹落實優質素質教育,回歸教育本質。第二,力促教育公平,推進教育均衡發展。第三,要順應人民群眾對教育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尊重人民的意見,保障教育要適應每個學生多樣化的需求,進一步發展教育事業。
(1)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更加突出公平教育。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社會矛盾轉變的重要論斷,這一內容在教育事業中的具體體現也更為突出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更好教育” 的需要與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為了進一步促進教育均衡與公平發展,國家作出了巨大努力,表現在為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失業人員等提供免費教育培訓;加大了對部分偏遠貧困地區、農村地區等教育支持力度。
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國家對公立學校教育的投入不斷增大,但其教學資源與其它學校并不存在太大差距,教學管理略顯松弛。而私立學校對學生的監督管理更為嚴格,其教師薪資待遇也較好,更能留住人才。所以綜合多方面因素導致公立學校教學質量難以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因此未來公立學校必須要做出相應改變,進一步改善學校略顯松弛的管理體制,不斷發揮優秀教師的力量,創新教育教學方式,改變傳統應試教育教學模式;同時,也要合理完善教師績效工資制度,激發人才對工作的熱情,從而留住人才。(2)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提高教育質量。黨的十九大提出將質量強國戰略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注重質量第一。因此,提高教育質量,既符合了新時期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也符合著人民群眾對“更好教育”的期盼。例如,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家逐步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將資金進一步向職業教育傾斜以提高職業教育質量。在實際情況下我們可以看到近年來職業教育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師資力量明顯增強,其教育質量也有了顯著提高。
然而,我們也應當看到一些不足之處。部分職業院校其辦學條件仍較差,相當一部分院校依然未達到國家辦學的基本標準。此外,“雙師型”教育工作者仍十分緊缺,部分院校教師隊伍建設仍不足,導致教師隊伍能力不足,其教學水平偏低,影響教育質量的提高。
(1)健全各級各類教育制度。首先,國家必須要出臺完善各級各類教育法律法規政策,不斷健全各級各類教育管理體制,推進各級各類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其次,進一步加大教育事業在財政支出中的投入,確保教育資源得到合理分配,有利于改善農村地區辦學條件,有效縮小城鄉教育差距,促進教育公平。(2)推進繼續教育工作的開展。現如今,我國對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因而企業、醫藥等每個行業都在積極推行繼續教育,學校教育也不例外。我國繼續教育模式采取主要依托大學的辦學模式,以我國高職院校繼續教育為例,其方式主要有:第一,與大型企業開展繼續教育;第二,利用網絡平臺對學生培訓等。因此,國家必須要完善繼續教育法制體系,不斷健全繼續教育方式,從而推動全國繼續教育的發展。(3)深化校企合作,密切與行業聯系。首先,學校要積極承辦與企業相關會議活動,利用自身場地優勢,通過此類活動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其次,積極開展引企入校工作,學校與企業合力搭建校中店、廠等,逐漸吸引更多社會資源參與進來。再者,學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優勢出學生、場地、師資等,而企業出資、出設備等,二者合作在企業建立共同“學習中心”,既有利于解決學生實習培訓問題,也有助于企業根據自身需求選擇人才。
新時期,人才競爭更加激烈,以十九大精神為指導,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應當合理解決當前教育中仍存在的問題,加快教育事業建設的步伐,為社會造就高素質人才,這既符合人民群眾的期望,也滿足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要求,有效推進了教育事業現代化的發展,培養了更多出彩的學生,讓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政策落到了實處,從而有效實現了人民滿意的教育。